愛國詩詞鑒賞《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①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注釋】 ①鳳林關:關隘名,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黃河南岸。
【鑒賞】 公元八世紀后期至九世紀中葉,唐朝涼州 (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為吐蕃長期侵占,作者用樂府中的涼州詞題目寫了三首詩,抒發對邊事的憂憤,這是其中的第三首。
安史之亂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處在鳳林關以西,隨著邊地的失守,吐蕃逐漸侵占了鳳林關以東的一些地區,直到詩人寫這首詩時,已是六十年還未收復。這首詩前兩句便是寫異族占領下的鳳林關內黃水東流、白草叢生、黃榆遍地的悲涼景象。詩人寓情于景,含蓄深刻。這兩句不像白居易 《西涼伎》“遺民腸斷在涼州”那樣明白直露,而是通過 “白草黃榆”等暗示出田地荒蕪、民不聊生的境況,這凄涼的境況竟持續了 “六十秋”。邊民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環境如此凄涼,時間如此悠長,災難如此深重,這里已蘊含了詩人沉重、憂憤的心情。特別要指出的是,黃水東流,便入唐朝境地,年復一年,流水尚圖東歸,何況人乎? 以此暗襯六十年來遺民思歸的如焚之心,“遺民腸斷” 也就盡在其中。
前兩句寫景中蘊含的憂憤,在后兩句中更是傾瀉而出。邊民災難如此深重,而那些仰承朝廷恩澤的邊將卻腐敗無能,六十年來竟無人提起收復失地。異族的鐵蹄加上邊將的腐敗,淪陷的悲劇又重重地加上一筆可悲的色彩,這是何等的令人痛心疾首,又是何等的令人焦急憤慨! 張籍是中唐著名的樂府詩人,白居易稱贊他的樂府詩 “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這說明張籍的詩充分繼承發揚了 《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憤,在情景的交融上,還用了 “比興”手法來前后連接: 黃河東流,恩澤所至,并非良田稻菽,而是茂盛了無用的象征荒蕪悲涼的 “白草黃榆”,不正像民脂民膏、朝廷恩澤養育的并非建功立業的勇士,而是 “飽食溫衣鬧過日” (白居易 《西涼伎》) 的腐敗邊將么?這樣將前后的景與情融為一體,不僅充分地抒發了胸中的憂憤,同時也對腐敗無能者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文章作者:薛新力
上一篇:愛國詩詞《令狐楚·少年行·其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徐自華·哭鑒湖女俠·十二首·其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