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吳均
本自乘軒者,為君階下禽。
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稻梁惠既重,華池遇亦深。
懷恩未忍去,非無江海心。
吳均,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史稱其“好學(xué),有俊才”(《南史·吳均傳》)。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初年,為吳興太守柳惲的主簿,柳惲?xí)r常與之詩賦相和。后因不如意而辭官,過了一些時候又重返柳惲幕府,柳惲仍“遇之如故,弗之憾。”吳均對柳惲終懷知遇之恩。這首《主人池前鶴》,就是抒寫這種有離去之意,又有不忍之心的復(fù)雜心理。
這首詩托物言志,基本上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即前四句,主要是借寫鶴來表現(xiàn)自己的極好的品質(zhì)與才能。“本自乘軒者,為君階下禽。”是說本應(yīng)受到乘軒待遇的鶴,現(xiàn)在卻成為階下飼養(yǎng)的飛禽。“乘軒者”,指春秋時衛(wèi)懿公愛鶴,把鶴分成若干等級,最上等的鶴可以享受出入乘車的待遇。這句詩是借寫鶴來寫自己目前的遭遇和處境。“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是說池前鶴有好看的外表,并且鳴聲響亮,這是借寫鶴,比喻自己有極好的才華。
后半部分主要是通過寫鶴表現(xiàn)自己的矛盾心理。“稻梁惠既重,華池遇亦深”,“稻梁”,指給鶴吃的飼料,這里比喻自己得到的俸祿;“華池”,指讓鶴棲息的地方,這里比喻自己所得到的地位。“惠既重”、“遇亦深”,是說自己得到的恩惠、待遇已經(jīng)很豐厚了,所以才引出結(jié)句“懷恩未忍去,非無江海心”。就鶴而言,是說它并非不向往大江大海,只是念及主人的恩情才不忍遠去。詩人借此比喻自己雖有遠大志向,只是因為感激柳惲的知遇之恩才不忍遠離。
這首詩通篇是借鶴來寫詩人自己的心情,表現(xiàn)出作者知恩圖報的思想,其中也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xué)命題:即主客觀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辯證關(guān)系。同樣的事情,由于環(huán)境、機遇、經(jīng)歷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與不同,其結(jié)果也就不一樣。就這首詩而言,詩人有極好的才學(xué)、極好的品貌,這是主觀條件。這些主觀條件影響到客觀條件的形成。也就是說,具備了才學(xué)品貌,才會有客觀上與之相適應(yīng)的“稻梁”、“華池”,才會有合適的待遇和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有能必有用,有德必見收”。從另一個角度說,客觀條件也會制約主觀欲望的實現(xiàn)。正是因為客觀上形成了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有個知人善任的上級,才使詩人主觀上形成知恩圖報的思想,在未能報答柳惲的知遇之恩以前,是決不輕言離開的。這又是客觀條件對主觀意識的制約。縱觀全詩,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懷有離志而又不忍離去的矛盾心理,正是這種還算優(yōu)厚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
從這首寫于一千四百年以前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主客觀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看到融洽的上下級關(guān)系、寬松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從這樣的角度玩味這首古人的佳作,不是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嗎?
上一篇:《為織女贈牽牛·[南北朝]顏延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烏衣巷·[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