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海涅
我是劍,我是火焰。
我曾在黑暗中照耀著你們,當戰斗開始時,我沖鋒在前,戰斗在前列。
我的四周躺著戰友們的尸體,可是我們已經獲勝。我們已經獲勝,可是我的四周躺著戰友們的尸體。在歡呼的凱歌聲中奏著送葬的挽歌。可是我們沒有時間歡樂和悲悼。軍號又在吹奏,就要開始新的戰斗——
我是劍,我是火焰。
(錢春綺 譯)
【賞析】 這首詩作于1830年。當時法國爆發的七月革命使海涅歡欣鼓舞,他在極度興奮中寫下了這首革命的贊歌。海涅少年時代就對政治上比德國先進的法蘭西十分向往。他所居住的萊因地區曾被拿破侖軍隊占領。拿破侖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將法國的進步思想也帶到了處于封建割據狀態中的德國,打擊了那里的封建勢力,使身為猶太人遭受歧視的海涅有一種解放之感。1815年,拿破侖失敗后,歐洲的封建勢力卷土重來,變本加厲地鎮壓進步力量,迫害異教徒,加強封建統治。海涅對德國封建勢力的猖獗和德國所處的落后狀態尤其感到憎惡。他在1826至1827年寫的《勒·格朗集》通過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頌揚了他心目中的偉人拿破侖,他向往拿破侖的戰斗精神。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海涅在這場革命中看到了他向往的那種戰斗精神。他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自稱是“革命的兒子”,是 “劍與火焰”。他希望自己是法國革命的火種,是火焰,照耀著黑暗中的德國人民的前進方向,他又希望自己是利劍,沖殺在革命的最前列。他對革命懷著必勝的信念,但又因長期處于黑暗統治之下,深知勝利來之不易,只有繼續不斷地戰斗,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全詩充滿著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地進行戰斗的激情。
這首詩采用的是贊美詩的形式,基本上不押韻,是散文體詩歌。但是詩歌的節奏感很強,尤其詩歌中有兩處重復,起到了強調主題和加強節奏感的關鍵性作用。一處是“我的四周躺著戰友們的尸體,可是我們已經獲勝。我們已經獲勝,可是我的四周躺著戰友們的尸體”。這種ABBA的重復,以一種沉重的節奏表現出勝利與犧牲的辯證關系,既強調必勝的信念,又強調不可避免的犧牲,給人以悲壯之感。另一處是“我是劍,我是火焰”的重復,詩歌的開頭與結尾互相呼應,成為回響在全詩的戰斗的主旋律,尤其是在作出要去迎接新的戰斗的姿態之后,最后一句 “我是劍,我是火焰” 更顯得慷慨激昂,起到了強有力的鼓動作用。
上一篇:《豹——在巴黎植物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起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