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采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也是王維輞川別墅中的地名。這首詩同《鹿柴》一樣,也是寫山,但這一次不再是“空山”,而是點明了季節,稱它為“秋山”。秋天的山在讀者的意念上喚起的是什么,是一片濃烈的紅色。這種感受或者來自讀者的親身經驗,或者來自別的詩句,如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馬戴的“遠燒入秋山”,總之是一下子就給讀者的視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山斂余照”,說明詩人寫的還是黃昏景象。所謂“余照”,也就是余暉。這里關鍵的字眼是“斂”字。斂,有收攏、閉合之義,顯示的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而是變動的過程,就是說原來是張開著、分散著的,現在慢慢地聚攏起來、集合起來、凝縮起來。這個字眼很精采地以慢鏡頭攝下了夕陽西下時遠處天光變幻的奇景。我們仿佛能夠看到西天那一大片殷紅似血的霞光正一步步縮小著它的范圍,一步步被凝重而高聳的山體所吞沒。而詩人所要表現的,就是他在這將要吞沒尚未吞沒的過程中觀察到的自然風光。
跟《鹿柴》一樣,這首詩的開頭也是一個大全景,所不同的是畫面上充盈著紅色。夕陽是紅的,晚霞是紅的,山是紅的,山上的樹也是紅的。有的紅得深沉,有的紅得明快,有的紅得肅穆,有的紅得俏麗,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調子的紅色,相輝相映,互補互襯,把山中的秋意渲染得濃郁極了。
突然,一只飛鳥橫向闖進畫面,它兩翼鼓動著秋風,飛得很急。接著,又是一只,從同一個方向飛來,緊跟著前鳥的蹤跡。這就是“飛鳥逐前侶”。“逐”者,追也。這是一個有著強烈動感的詞。哦,原來是在外覓食遨游一天的鳥兒,到了黃昏,也要歸巢了。“逐前侶”,既是實寫所見,又富于人情味,帶著溫馨的色彩。這與《鹿柴》所流露的孤寂感,頗異其趣。
詩人的目光,不,詩人的全身心都被這鳥兒相伴歸巢的情景所吸引,他凝神注視天空,天空在逐漸暗下來,歸巢的鳥兒也越來越多。“彩翠”,是用鳥兒美麗的羽毛代指飛鳥,屬于以部分代全體的修辭手法。“彩翠時分明”說的是身披晚霞的鳥兒一只又一只、時斷時續地從詩人眼前掠過。詩人看得太專注了,以致他忘記了時間。不知過了多久,他才忽然發現:夕陽的余暉已經落盡。整座大山都已被籠罩在蒼茫的暮色,也就是“夕嵐”之中。這時他再舉目四望,已經尋找不到歸鳥的蹤跡,只見滿山都是輕輕浮動著的霧氣,剛才還那么分明的山體和樹木的輪廓,現在都已變得模糊不清,而藍灰色的霧氣卻在彌漫升騰,無處不在,很快充斥了整個山谷。這就是“夕嵐無處所”的含義。
《木蘭柴》寫的就是這樣一種入暮前的山景。畫面有遠有近,有泛覽有特寫,有靜止的大山有飛動的群鳥。從色彩來看,則從一片殷紅到時見彩翠,最后漸漸變為滿幅的灰藍。相應的,其情調也由熱烈、活躍、興奮而轉向淡漠、冷靜和凝重。這首詩最初寫秋山夕照,其旋律不失壯麗宏偉,而一對對歸鳥進入畫面,則使其節奏由深沉變而為急速流利。這時我們會被眼前景和這躍動而勁健的節奏所陶醉,仿佛自己的心靈也同這些鳥兒一樣自由地飛翔在明凈的秋空之中。而當夕嵐漫起,并在不知不覺中就要漲滿整個畫面時,蕩漾在心頭的便是那種對于剛剛逝去的美景的依戀之情。
上一篇:敦煌詞《望江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禹偁《村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