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鳥》原文與翻譯、賞析
臧克家
當我帶著夢里的心跳
睜大發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紙上——
你真理一樣的歌聲。
我吐一口長氣,
拊一下心胸,
從床上的惡夢走進了地上的惡夢。
歌聲,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聽越燦爛,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齊按著生命的鍵。
美妙的音流,
從綠樹的云間,
從藍天的海上,
匯成了活潑自由的一潭。
是應該放開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節,
歌聲的警鐘,
把宇宙從冬眠的床上叫醒,
寒冷被踏死了,
到處是東風的腳蹤。
你的口歌向青山,
青山添了媚眼;
你的口歌向流水,
流水野孩子一般;
你的口
歌向草木
草木開出了青春的花朵;
你的口歌向大地,
大地的身子應聲酥軟;
蟄蟲聽到你的歌聲,
揭開土被
到太陽底下去爬行;
人類聽到你的歌聲,
活力沖涌得仿佛新生;
而我,有著同樣早醒的一顆詩心,
也是同樣的不慣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樣,
但是,我的喉頭上鎖著鏈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的發癢。
【賞析】 這是作者最喜愛的一首詩,作者自己曾經說過:“即使從我所寫的二十幾本詩集中挑選五首,我也會挑選它的。”詩人何以如此鐘愛這首詩?
詩名“春鳥”,其主要內容是對春天的“早醒的”鳥兒的聲音的描繪,是對“春晨之鳥聲”的贊頌,只有開頭和結尾觸及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憤怒和對個人受到壓抑、打擊的不平。但細細品味,不難發現詩人借贊頌春鳥的“真理一樣的歌聲”所抒發、寄寓的情感。的確,詩人是在“萬鳥聲中”寫下的這首詩,然而,他更是在國民黨當局發動皖南事變,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面目充分暴露,從而促使自抗戰伊始就帶筆從戎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事抗日文化救亡工作的詩人,進一步思考社會現實問題和自己的“去留”問題時寫下這首詩的。詩人的心一直向往著被稱為自己“靈魂故鄉”的陜北解放區,政治逆流襲來,詩人在感到苦悶、壓抑的同時,更加向往那個充滿陽光的新天地。他決心結束這段生活歷程,奔赴“靈魂的故鄉”(后由于種種原因未去)。在這首詩中,詩人把春鳥的鳴叫稱作“真理一樣的歌聲”,這是用自然界的“鳥兒”的歌聲象征人類社會的真理。詩人以極大的熱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一連串美麗的比喻和排比句來形容“春鳥”的鳴叫,渲染其神奇的作用,詩人是那么強烈地贊賞和欣羨“春鳥”的歌聲,這一切充分表現了他對真理、光明、解放的熱烈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高度贊頌,抒發了他對用馬克思主義真理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開辟的新天地的贊美和向往;而這也正是詩人對黑暗得令人窒息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極端氣憤與控訴。詩人身處惡夢般的寒冷現實,但他“不慣寒冷”,“有一顆早醒的詩心”,要像“春鳥”一樣“歌唱自己的季節”。這是詩人“生命的歌”,難怪詩人要倍加“寵愛”。
詩人的鐘愛,還在于《春鳥》在藝術表現上的佳妙。這首詩的總體構思是建立在象征的基礎上的。詩人寫的不是任何時間里的“春鳥”,而是“把黎明叫到”的早晨的春鳥,即“春晨之鳥”。這是以天文學上的“春”、“晨”的自然現象,來象征人類歷史的社會現象。在詩人筆下,春鳥的歌聲,能驅散黑夜叫來黎明,能“踏死寒冷”,“把宇宙從冬眠的床上叫醒,到處是東風的腳蹤”,能使人類“新生”,周身“活力沖涌”……這樣的真理歌聲,指的自然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詩人用大量篇幅描繪春鳥的歌聲所到之處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則象征著解放區的嶄新生活。但詩人并未點明,而只在“鳥”之前著一代表季節概念的“春”字,組成“春晨之鳥”這個象征意象,然后著意描繪其美妙的歌聲,盡情揮灑詩人的贊賞與欣羨之情,讓讀者馳騁聯想,品味詩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奇妙的比喻,大膽的想象,特別是富于詩意的通感,使得詩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詩人把“春鳥”那“真理一樣的歌聲”比作“黑天上的星星”,比作“活潑自由”的一泓潭水,這是把聽覺的歌聲轉化為視覺的星星和潭水,以形喻聲,并且,“星星”“越聽越燦爛”,讓聽覺和聽覺相互溝通,將春鳥鳴叫那“燦爛”的音色之美、音流之活潑描繪得出神入化。詩人還把春鳥的歌聲比作女神們在琴鍵上彈奏出的旋律——青春的旋律,生命的樂曲,在琴鍵發出聽覺的聲音之后又轉喻為視覺的形體“音流”,并特地點明這“音流”的來源:“綠樹的云間”、“藍天的海上”,給人一種仙樂、仙境之感,與“地上的惡夢”形成鮮明的對照。而這樣比喻與此詩寫作的具體環境即“1942年5月22日晨于萬鳥聲中”是相吻合的。鳥或棲息于樹上,或翱翔于空中,故云“綠樹的云間”,“藍天的海中”;又是“萬鳥”,故以“若干只”來修飾“女神的手”。總之,詩中精警、奇特而又妥貼的比喻俯拾皆是,明喻、隱喻、暗喻、博喻、曲喻錯綜使用,皆臻妙境,使得許多抽象的事物變得形象生動,歷歷在目,從而有力地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意愿。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普羅米修斯》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