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芋老人傳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1)。子傭出(2),獨與嫗居渡口(3)。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4),影乃益瘦(5)。老人延入坐(6),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7)。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別去。
十余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8)。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9):“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10)! ”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11),謂老人與相國有舊(12),邀見講鈞禮(13),子不傭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已而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14),困于雨,不擇食矣; 今者堂有煉珍(15),朝分尚食(16),張筵列鼎(17),尚何芋是甘乎(18)?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19)。老人老矣,所聞實多: 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20),佐讀勤苦,幸獲名成(21),遂寵妾媵(22),棄其婦,致郁郁死,是芋視乃婦也(23)。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24),一燈,一窗,一榻(25),晨起不辨衣履(26),乙先得舉(27),登仕路(28),聞甲落魄(29),笑不顧,交以絕(30),是芋視乃友也。更聞誰氏子,讀書時,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31),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32),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 老人鄰有西塾(33),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34),或綰黃紆紫(35),或攬轡褰帷(36),一旦事變中起(37),釁孽外乘(38),輒屈膝叩首迎款(39),惟恐或后,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40),無不同于芋焉。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41)! ”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42):“老人知道者(43)!”厚資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 老人能于傾蓋不意,作緣相國(44),奇已!不知相國何似(45),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芋視之者(46)。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 或傳聞之過實耶? 嗟夫! 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47),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48)。
〔注釋〕(1)慈水祝渡: 地名。慈水: 今浙江省慈溪縣。祝渡: 祝家渡。(2)傭出: 出外給人家做工。傭: 受雇。(3)嫗(yu): 老年婦女。(4)袖單: 衣服單薄。(5)影乃益瘦: 身影顯得更加單薄清瘦。(6)延:邀請。(7)郡城: 這里指寧波府城。就: 參加,從事。童子試: 科舉中錄取秀才的考試。童子: 即童生,未取得秀才資格的讀書人都稱童生。(8)用甲等為相國: 因為科舉考取高等當了宰相。(9)輟箸: 放下筷子。(10)向者: 從前。(11)丞、尉: 縣丞、主簿等,都是知縣的佐理官。(12)謂: 以為。有舊: 是故交。(13)講鈞禮: 以平等之禮相待。講:用。鈞: 同“均” 。(14)相公: 對宰相的尊稱。(15)煉珍: 精美的食品。(16)朝分尚食: 在朝廷分得皇帝賞賜的食物。(17)張筵列鼎:大擺筵席,列鼎而食。(18)何芋是甘: 即何甘芋,怎么會喜歡吃芋呢? (19)止于芋: 意思是,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舊。(20)織紡井臼: 意思是,勤苦過日子。井: 汲井水。臼: 舂米。(21)名成: 功名成就,指中舉人或中進士。(22)妾媵(ying ): 泛指妾。(23)芋視: 把……看作芋。以下“芋視……” 句同此。乃: 他的。(24)一硯: 同用一硯。(25)榻: 床。(26)不辨衣履: 分不清衣服、鞋子是誰的(表示交情非常深)。(27)舉:赴試考取(舉人或進士)。(28)仕: 作官。(29)落魄: 窮困不得志。(30)交: 交情。(31)廉干: 廉潔而有才能。(32)污賄: 貪污財物。不飭(chi): 行為不謹。罷: 被罷官。(33)西塾: 過去私人設立的學舍叫“塾” 。古禮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故稱“西塾” 。(34)將: 高級武官。相、卿、尹: 都是京官。刺史、守、令: 都是外官。(35)綰(wan)黃紆(yu)紫: 佩著金印。這里代指高官。綰: 系。黃: 金印。紆:系結。紫: 系印的紫色綬帶。(36)攬轡(pei)褰(qian)帷:抓住駕馭馬匹的韁繩,揭開遮蔽車子的帷帳。(37)事變: 指朝中的政變。(38)釁孽外乘: 災殃和事端從外部乘機侵入。釁: 瑕隙。孽: 壞事。(39)迎款: 迎降歸服。款:歸順。(40)宗廟: 指帝王祭祖先的地方。社稷:帝王祭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宗廟、社稷:代指國家。(41)豈獨一箸間: 意思是,不只輟箸不吃這一點事。(42)遽: 趕緊。謝: 謝罪。(43)知道者: 懂得高深事理的人。(44)傾蓋不意: 無意之中相遇。蓋:形狀如傘的車蓋。傾蓋: 見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注。作緣: 結緣。(45)何似: 象哪一種人。(46)“固已賢夫” 句: 本來已經好于那些把芋老人都看作芋的人。(47)縉(jin)紳: 插笏于紳,是官宦的裝束,指上層人物。縉: 插。紳: 大帶。(48)然: 如此,這樣。
〔鑒賞〕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物形象,他們處微賤,操末業,而出言發語,往往驚世駭俗。周容《芋老人傳》中的芋老人,便是這類人物形象中的一員。這類人物形象,大約起源于《論語·微子》中的荷葆丈人,定形于《莊子·達生》中的佝僂丈人。莊子并為這類人物的出現,提供了哲學根據。《莊子·德充符》說: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謂 ‘誠忘’ 。” 在莊子看來,心智完善,道德充滿的人,往往忽視其形體、身分等等屬于外在形骸的東西; 換句話說,某些形體殘缺,身分低下的人,往往具有形體健全,身分高貴者所無法具備的智慧、道德、精神力量。佝僂丈人就是個“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的人物。他駝背,衰老,以捕蟬為業,卻從極平凡的勞動中總結出極深刻的致學之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使大圣人孔子欽佩不已。其后,這類人物便活躍在文人筆下,成為歷代傳記文學中的重要形象。作者往往借他們之口,抨擊時政,譏評世俗,說出自己想說不敢說或不便說的話。如韓愈借圬者王承福之口,由圬墻之業,論“任有大小,惟其所能” ,指責了那些心智不足,卻尸位素餐,貪邪亡道的達官貴人(見《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借種樹郭橐駝之口,由種樹之道,論養人之術,抨擊了統治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的擾民政策(見《種樹郭橐駝傳》); 劉基借賣柑者之口,由藏柑之法,論人之名實,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的腐朽本質(見《賣柑者言》)。
周容的《芋老人傳》,從人物、主題到篇章結構,基本承繼了前人的寫法: 野老鄙夫,卻有過人之識; 由食芋細事,論及人倫禮法、德行操守; 結構上,也是先述人物身分,次述人物事跡,然后引出人物大段議論,最后以作者感嘆作結。不過,本文又決非一般的蹈襲之作。作者所處的特殊時代——明末清初,和他自己的特殊身分——亡國遺民,賦予本文獨特的個性和藝術成就。相對于同類傳記文學,《芋老人傳》獨特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故事的設計上。盡管本文的人物形象脫胎于《莊子》的佝僂丈人,故事則顯然來源于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翡翠白玉湯》: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極其貧困,曾與乞兒分享菠菜豆腐湯,嘆為美味,久久難忘。登位后,復思此湯,盡管御廚精烹細調,并加美名曰“翡翠白玉湯” ,皇帝仍覺粗糲難以下咽。周容化用了這個傳說,易“玉” 為芋,變皇帝為相國,從而引出一段發人深思的議論。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敢于采用不登大雅之堂的街談里巷之言,作為文學創作的藍本,是需要一定膽識的。周容的膽識,一是出于和莊子等人相同的哲學考慮,認為野老鄙夫自有過人之識。不過莊子等引入文章的是野老鄙夫其人,周容則進一步引入了野老鄙夫的口頭文學創作;二是出于亡國遺民對賣國士大夫的反感,越是縉紳士大夫瞧不起的,周容越是要捧入大雅之堂。正是出于這樣的膽識,周容才得以從民間文學中汲取了營養,為自己的文章增添了活力。
本文獨特的成就,還表現在主題的開掘上。在此以前的同類傳記文學,一般是由人物的經驗之談中抽繹出一條帶普遍意義的哲理,然后加上作者的簡單評論,文章便告結束。《芋老人傳》則不然,在抽繹出“時、位之移人” 的哲理后,芋老人又回過頭來,用這個哲理一連剖析了四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的例子,由“芋視乃婦”到“芋視乃友”到“芋視乃學” ,最后直至芋視“宗廟、社稷、身名、君寵” ,由小到大,由輕到重,逐層深入,使讀者的憤恨,逐漸達到頂點,從而無情鞭撻了那些屈膝事敵,“惟恐或后” 的縉紳士大夫。可以想見,如果不是出于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和對賣國士大夫的切齒之恨,作者是不可能寫出如此痛切的文字來的。
本文的成就,又表現在作者的修辭功夫上。本文多用短句,尤其是芋老人的一席話,隨著議論的逐層深入,文句越來越短,語調越來越急促,情感也就越來越激越。待說到“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于芋焉” ,言者的憤怒,已達頂點,此時作者突然筆鋒一轉,以“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 結束了芋老人的議論,這一長句,宛如一聲長嘆,無限感慨,盡在其間!
至于作者由“相國食芋” 提煉出的“芋視” 一詞,更有特色。以名詞作狀語,這種修辭法古已有之,如“蠶食”、“人立”、“云集”、“鳥獸散”等等。這類詞語的構成特點,是借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表現出行動的特征。“芋視” 一詞,同樣也具有這一特點,但又不止于這一特點,它還表現出行動者對承受者的漠視、忘恩、負義、背叛等等復雜的態度,容量更廣。作者應用這樣一個形象而又含義深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觸,文章自然顯得簡潔有力。
中華民族是個十分重視傳統的民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尤其體現出這一特點。許多起源于先秦時期的原始形象或原始意象,一直活躍在文學作品之中,經久不衰。但根據這些原始形象或意象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品,其命運卻不盡相同,或銷聲匿跡,或傳誦不絕,關鍵在于,作者是一味地模擬蹈襲呢,還是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為這些原始意象或形象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意蘊。《芋老人傳》,便是周容用他所處時代的新觀念、新意象、新形象對原始形象加工深化的結果,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讀來仍覺得有生氣,原因便在于此。
上一篇:《古文觀止·明文·徐渭·自為墓志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芙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