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芳
客戶耕田主戶收,螟蝗水旱百般憂。
及秋幸有黃云割,債主相煎不自由。
這首詩寫于作者做龍尋縣令時。五代時有位“顏長官”做龍尋縣令,關心民瘼,曾作詩百首,“皆道民疾苦皇皇不給之狀”(朱繼芳《和顏長官百詠》序)。至朱繼芳做龍尋縣令,乃依次和詩百首,側重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當時階級剝削與壓迫的社會現實。《農桑》就是其中之一。
《農桑》所反映的是當時“客戶”(佃農)被“主戶”(地主)、債主剝削壓迫的殘酷現實。詩的首句是寫“主戶”剝削“客戶”的殘酷性。宋代的農村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列入戶籍;客戶則依附于主戶,租佃主戶的土地,辛苦耕種,有所收獲,則全部被主戶“收”歸己有,坐享其成。詩人用一“耕”一“收”客觀而準確地揭示了他們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這是一種殘酷的封建剝削關系,而客戶的生活苦難,雖不著一字,卻盡在句中。次句特出一筆,寫在災荒之年客戶生活與精神上的痛苦,“百般憂”三字中,包含了客戶的無數血淚,而其債臺高筑,亦暗伏句中。故三、四兩句便寫到了“債主相煎”。“及秋幸有黃云割”,是故作波瀾之筆。“黃云”,指秋季稻谷成熟,遍地金黃如云,這種幸而得之的豐收景象,自然是客戶的喜事(從一個“幸”字里可以看到客戶的喜悅)。但收割未畢,“債主相煎不自由”的苦難卻又臨頭了,客戶雖有“黃云”鋪地,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這種情況,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所說“半償私債半輸官”相似。
這首詩的最大優點是詩人繼承了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詩歌傳統,忠實、客觀地反映了當時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現實,揭示了我國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主體矛盾,從中也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剝削者的憎惡與對被剝削者的同情,使人一讀而三太息。再者,全詩在用筆方面雖然不乏機巧,但總的風格是質樸甚至是樸拙的,尤其是它的語言,皆是當時的大白話。寫人民大眾的生活,用人民大眾的語言,表里一致,相得益彰,詩的形式與內容得到了和諧統一。
上一篇:王維《辛夷塢》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雷琯《商歌十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