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原文與翻譯、賞析
周邦彥
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①,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②,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③,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④。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⑤,望人在天北。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⑥。津堠岑寂⑦,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注釋】 ①隋堤: 指隋煬帝時開導汴水所筑之堤。②故國: 這里指故鄉。③長亭: 秦漢時十里置亭,為行人休息及餞別之處。④榆火:古代以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為寒食,禁火三天,節后另取新火,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新火賜百官。⑤迢遞:遙遠。⑥別浦:銀河。⑦津堠:渡口曰津,標記里程的土堆曰堠。
【詞大意】 隋堤柳蔭勻又直,枝條裊裊綠如碧。折柳贈別幾番上隋堤,垂絲拂水吐絮情依依。登山臨水望故里,淹留京城不得意。長亭相間整十里,年年送客來此地。送走客人難數計,折損柳條千余尺。
閑來無事尋舊跡,往昔送客今日輪到我自己。酒伴悲樂人易醉,燈照別宴心欲碎。梨花放白寒食近,清明佳節榆火新。風帆箭疾愁煞人,春融水暖半篙深。回頭舉目望京畿,行舟已過數程驛。乘舟南行近故里,尚有情人留北地。
心中悲傷恨堆積,銀河盤旋牛女離。渡口堠子皆沉寂,夕陽西下春無際。月下樓臺攜手日,露浸河橋共聞笛。往事依稀似夢里,戀人暌違淚暗滴。
【賞析】 關于此詞的背景,張端義《貴耳集》及其他筆記里有這樣的記載: 周邦彥在李師師家,聞道君(宋徽宗)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云是江南初進,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檃括成《少年游》,詞中有“纖指破新橙”云云。師師歌此詞,道君問誰作,師師以直對。道君大怒,因加邦彥遷謫,押出國門。隔一、二日,道君復至李師師家,不遇。坐久至更初,師師歸,愁眉淚眼,憔悴可掬。道君問故,師師奏云: 邦彥得罪去國,略致一杯相別,不知官家來。道君問曾有詞否?師師云有《蘭陵王》詞。道君云唱一遍看。曲終,道君大喜,復召邦彥為大晟樂正。后官至大晟樂樂府待制。對上述記載,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以為 “失實”,并說56歲的周邦彥 “應無冶游之事”。此系意度,在對待男女情事上,王國維與周邦彥沒有共同語言,用今天的話說王不能理解周。話說回來,這里不是肯定上述《貴耳集》的記載就那么真實可信,而是它至少可表明這首《蘭陵王》是被送者之詞,而送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情人李師師??磥碓趯?《蘭陵王》 題旨的理解上,張端義比周濟 ( 《宋四家詞選》)、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所云更符合詞的原意。周濟和陳廷焯不是說自己“不能遽窺其旨”,即看不懂,就是強作解人,把此詞上中下三闋的送客者都說成是周邦彥,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實際是上闋十句中,前五句和后三句詠柳,一則還足題面,二則憶隋堤贈別。無疑,囊時作者作為“送行”者,乃“客中送客”(周濟語)也。中間“登臨”二句寫“送行”者本人的宦情棖觸和倦游思鄉之情,此處頓挫以為下文蓄勢。
中闋轉入目前。“又”字所領起的二句意謂同樣的哀弦和離席,昔時曾多次為他人餞別,今日卻輪到自己。“梨花”句點明離京的時令?!俺睢弊诸I起的四句,以在餞宴上對行程中波暖船速迢遞遠去的擬想,表達自己作為被送者對京城,特別是對京中情人的依戀,而這種依戀又是與情人南望自己遠去的悵惘感傷之情雙向同構的,因而更擴展和深化了由柳(留)引發的離情蔓延的空間和程度。
下闋寫作者對“天北”之人,也就是京中情人的相思。在京時作者懷念故鄉,離京后又感到凄涼愁恨。以往多把這種愁恨解釋成因懷念京中友人而生,其實不是一般友人,而是異性情人,即為他送行的 “望人”。這里把“天北望人”解作異性情人,在詞中可以找到內證,這就是“漸別浦縈回”以下三句?!皠e浦”,不少注本及賞析文中都理解為江河之漢口云云,非也?!皠e浦”語見李賀 《七夕》詩的 “別浦今朝暗”之句,指銀河。因銀河為牛郎,織女二星隔絕之地,故稱其為別浦。既以牛女為喻,作者的對方自然是位女子了,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她就是那個為作者送行的、“愁眉淚眼、憔悴可”的李師師。當然解讀詩詞不必這么拘泥和坐實,所以此詞下闋似宜作如此解:作者之所以那么凄惻、悵恨,在他看來,自己和那位“望人”就像被銀河隔離的牛郎織女。路途遙遠,渡口岑寂,春日漫長,太陽遲遲不落,牛女相會的七夕何時到來?這就更加倍懷念當年月下攜手、露橋聞笛的幸福時刻?;叵脒@些往事,就像做夢一樣,不禁暗自流下滴滴淚水。第三闋以“凄惻”二字領起,以“淚暗滴”作結,首尾照應。中間天上人間回環往復,所謂 “曲筆能拳” (慊靜題《清真集》絕句) 者也。
鑒于周邦彥的詞具有 “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 (劉肅 《片玉集序》) 的特點,這首詞的上闋很可能對唐末名姬柳氏《楊柳枝》 的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三句有所取意,而其中闋的“梨花榆火催寒食” 句,不正是韓翃《寒食》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檃括嗎?至于這種取意和檃括,對填詞來說是長處還是短處、是優勢還是不足,不是通過評析一首 《蘭陵王》 可以說清楚的,好在并不影響對此詞的理解,對此這里只點到而已。
據《樵隱筆錄》記載,周邦彥的這首自度名曲,南宋紹興年間在杭州頗流行,與王維的《渭城曲》并譽,被稱為 《渭城三疊》。
上一篇:《六州歌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關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