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汪莘
志可洞金石,氣可塞堪輿。問君所志安在,富貴勝人乎?看取首陽二子,叩住孟津匹馬,天討不枝梧。特立浮云外,大塊可齊驅。
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立處孤峰萬仞,袖里青蛇三尺,用舍付河圖。晞女陽河上,濯汝洞庭湖。
這是一首詠“志”詞。詞人說志可以洞穿金石,氣可以充塞大地;有了志,能操三尺長劍,平定天下。而志,不是追求富貴,力求勝人。像那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寧可餓死而不改志。有了高尚的志,“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而志不移。詞人崇尚高風亮節的志,堅如磐石的志,說“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
“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意思是說,一個人,不管是生活窮困,還是地位顯貴,盡管人生的道路千殊萬異,即使面臨生死的選擇,都要敦品自勵,守志不移。
“窮”和“達”,“生”與“死”,各是一對相反的概念。“窮”指窮困,不得志;“達”指得志,顯貴,分別指人生的逆境和順境。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他們說的窮、達、進、退,就是人生遭遇的殊途,而持志者卻表現出一以貫之的生活態度:守志不移。生和死,是嚴肅的人生大事。對待生死,孔子的態度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的態度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毛澤東同志主張,人要“生得偉大,死得光榮”。這些古哲今賢對待窮達生死的態度,幾千年來,一以貫之,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這一傳統,既是個人修身的原則,又是人們愛國思想、民族氣節的源泉,使得中華民族的歷史,綿延五千年,從未間斷,這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唯一的,這就是“直節貫殊途”。“直節”,即堅貞的操守,就是序中所說的“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都和“直節貫殊途”是同義語。
上一篇:《歌風臺·[唐]林寬》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調歌頭·送楊民瞻·[宋]辛棄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