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在巴黎植物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里爾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桿,
千條的鐵欄后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馮至 譯)
【賞析】 里爾克認為,“詩并不像一般人所說的是情感(情感人們早就很夠了),——詩是經驗?!彼?,他在詩歌創作中著重表現的不是他的情感,而是對客觀事物的冷靜觀察,經過認真的體驗之后再作出精確的描繪,他力圖使詩歌達到雕塑的效果。他對感覺經驗的強調是包羅萬象的,遠遠不局限于兩眼所見。他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只是他許許多多復雜的感覺經驗的觸發點,它喚起他纏綿的內心體驗,往往使他感到無法擺脫,唯一的解脫辦法是將這種體驗轉化成詩歌。而如此觸動他的往往不是通常引起同情的東西。在別人身上不一定產生效果的東西,在他身上卻會發生強烈作用,以致于整個世界的千變萬化似乎都集中在他的體驗里。他會在一只籠中之豹,一個旋轉木馬,一位老婦人那里看到既令人迷醉又令人痛苦的東西。
1903年發表的《豹》是里爾克《新詩集》中的一首。它很能代表里爾克的創作風格。詩人在看到一只籠中之豹后產生了種種內心體驗,但是這體驗并未引起他的哲學思考,也未使他變得感情沖動。他所寫下的,只是經他的感覺經驗加工后的客觀現象的再現,但是他并未描寫他自己的感覺,只是讓它通過一般的口氣流露出來。他描繪豹在籠中來回轉圈,它的面前有著千條的鐵欄,它的活動天地只有一個極小的圈兒,它感到有力無處使,它因活動范圍太小而昏昏沉沉。它偶爾也會睜開眼睛,看到眼前的景象,但是這景象對它毫無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是冷靜客觀的描寫,然而要是不經過認真的體驗,是不會有這般精確的描寫的。沒有在籠中呆過的人,很難設想會有“走不完的”鐵欄,也不會體會到被鐵欄“纏得這般疲倦”是什么滋味。沒有像豹一樣有用不完的力氣,在曠野、林中自由馳騁后被關在窄小的籠子里的人,是體會不到“鐵欄后便沒有宇宙”,“一個偉大的意志昏?!钡摹K?,里爾克的細心觀察和設身處地的體驗已到了極其細致入微的程度。我們可以從他的這種體驗中感覺到他對這只有力無處使的猛獸的同情,但是他除了客觀描寫之外什么也沒說,他并未對他的讀者附加任何理解他的寓意的要求,而人們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得出自己的結論。
德文原詩采用五音步抑揚格,隔行押韻,旋律優美,很富于音樂性,體現了當時象征主義詩人對詩歌完美形式與音樂性的追求。這首詩已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世界各國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歌名篇。
上一篇:《謁金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贊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