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焚書坑〕相傳是秦始皇焚書的一個洞穴,舊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竹帛〕秦時以竹帛代紙書寫文字,故借指書籍。〔關河〕函谷關和黃河,也指其它的關隘、界河。秦地在高山大河包圍之中,以關河為屏障。〔祖龍居〕秦始皇的天下、領地。祖龍,指秦始皇。
這是一首詠史詩,是借詠焚書坑這一歷史遺址,來諷刺秦始皇焚毀文化書籍,踐踏文化的愚蠢而野蠻的暴行。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對秦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在全國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官的私藏《詩經》、《書經》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一律燒盡。于是演出了一場焚書的鬧劇,焚書與坑儒成為暴政的代名詞。
這首詩在我們眼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詩人章碣側視著焚書坑,久久沉思,而后環顧山川大地,感慨無限,隨之,吟成此詩。全詩寓議論于形象之中,脫離了空洞的說理。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傳統特點。用一幅幅引發聯想的畫面展現主旨,而畫面上或顯或隱地構筑著強烈的矛盾,最后完成了作者對焚書一事的否定。竹帛煙銷,但沒有使帝業成;關河巍峨浩蕩,但也沒有把祖龍大業守住;坑灰尚炙,余火未燼,大業非但沒成,大亂蜂起;劉邦、項羽這兩位叱咤風云的秦末起義領袖,雖然不關《詩》,不關《書》,但直接威脅著秦帝國的江山社稷。四句詩中分別以“虛”、‘空”、“亂”、“不”等一否到底,抒發了詩人對秦焚書這一歷史事件的斬釘截鐵的否定。章碣的詩以潑辣著稱,讀此詩我們可對其冷嘲熱諷的筆觸感受一二。
上一篇:《滿江紅·明·文征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牛酥行·宋·江端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