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詩】·天子障送人往太山觀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原文】
彩嶂出分風,乘流不住空。虎啼三笑北,人在四愁東。
夜鼓雞潮隔,云裝鳥路通。待拂行云觀,應為辨日童。
【鑒賞】
這首五律是湯顯祖寫于二十五歲之前的早期詩作之一,收在他的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之中。天子障是廬山的別稱,“分風”之典亦出自廬山,葛洪《神仙傳》:“廬山廟有神,能于帳中共外人語,飲酒空中投杯。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風舉帆,行各相逢?!痹娙伺c友人在彩畫般的廬山分別,山神有靈,賜予好風,游人乘流而去,一帆風順。“住空”是個佛教詞匯,“證道方離法,安禪不住空”(李頻《暮秋宿清源上人院》)。此詩的“不住空”指的是船不留滯于水的意思。湯顯祖的早期詩作中偶爾會流露出一些佛道色彩,例如他寫于二十一歲初中舉之時的《蓮池墜簪題壁》“或是投簪處,因緣蓮葉東”,真可禪師一見而以之為“真求道利器”(《紫柏老人集》卷二十三《與湯義仍》)。湯顯祖信奉泰州學派,和佛教禪宗本有淵源,是以詩中往往出現類似詞匯,他晚年創作《南柯記》、《邯鄲記》,以戲劇來表達一種出世思想,這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已有濫觴。
頷聯的典故運用非常巧妙。虎溪位于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曾于此送別陶潛與陸修靜,過溪虎啼,三人因之而笑。詩人在此以“虎啼三笑”來代指廬山,友人別廬山而至泰山,自然是在“北”。張衡的《四愁詩》中有“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之句,所以此處的“四愁東”指的便是泰山?!叭Ρ薄睂Α八某顤|”,不僅精致工整,而且清新綺麗,有十足的六朝風韻。湯顯祖十分偏愛《四愁詩》,詩中多次化用其中語句,如“四愁無路向中郎”(《乙未計逡,二月六日同吳令袁中郎出關,懷王衷白、石浦、董思白》、“穿針樓上倚逍遙”(《七夕文昌橋上》)、“美人遙憶淚沾胸”(《謝廷諒見慰三首,各用來韻答之》)、“我欲從之云氣深”(《懷戴四明先生并問屠長卿》)、“張衡愁處起離情”(《先寒食一日同張了心哭王太湖袁翰林》)等等。對漢魏六朝詩歌的偏愛,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湯顯祖和前后七子“詩必盛唐”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
頸聯的“雞潮”出自梁顧野王《輿地志》:“移風縣有雞,雄鳴,長且清,如吹角,每潮至則鳴,故呼為潮雞?!敝x朓詩云:“風云有鳥路,江漢限無梁。”(《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雞潮”對“鳥路”,雞鳴潮起,隔斷了詩人與友人,風云繚繞,唯有飛鳥可至。尾聯則是說游人到了泰山,定然在行云觀前仰觀日出,同于當年的辯日童子(《列子·湯問》: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
此詩的感情不算深厚,意境也非特出,然而已經體現出湯顯祖詩風的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如前所說的對仗精工,清新別致;二是謀篇嚴密,略無閑筆。以此詩為例,首聯用“彩嶂”、“分風”、“乘流”緊扣題目中的“天子障”;頷聯以“三笑”和“四愁”分寫友人的出發地和到達地 廬山和泰山,且以“北”和“東”兩個方向詞點出運動之意,使這兩句具有一種飛動縹緲之態,呼應了首聯“不住空”的一帆風順之意;頸聯的“雞潮隔”和“鳥路通”點明了詩人“送人”之情形;尾聯的“辨日童”則拈出友人去往泰山的目的“觀日”,“拂”字呼應了頸聯的“云裝”,“辨日”又呼應了頸聯的“夜鼓”,在時間邏輯上十分清晰,且四句之間,由地上的“雞潮”到半空中的“鳥路”再到至高無上的“日”,在空間上亦是層層遞進。全篇不僅句句呼應,且完全照應了題目,題目的每一個字都未落空。這并不算特出的一首早期小詩,亦充分體現了湯顯祖詩歌思致嚴密的特點,這和他早年就醉心于戲曲創作,特別重視篇章安排是分不開的。
上一篇:湯顯祖《曲·邯鄲記·第三出·度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湯顯祖《詩·雨蕉》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