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城中謠》中外哲理詩賞析
城中好高髻, 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 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
京城里的仕女喜好把發髻梳得高高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這模樣,把發髻梳得一尺高;京城里的仕女喜好把眉毛畫得寬寬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這模樣,把眉光畫得占半個額頭;京城里的仕女喜好穿寬大的衣袖,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這模樣,用整匹綢緞來做袖子。這就是《城中謠》勾畫出的漢代風俗畫。
在漢代,一方面是下層人民謀生維艱,饑寒交迫,另一方面是“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無限”(《漢書·食貨志上》),“公卿列侯親屬近臣,或乃奢侈逸豫。吏民慕效,寢以成俗” ( 《漢書·成帝本紀》)。上流社會彌漫著攀比豪富、追求享樂、競相奢靡的風氣。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也曾提出反腐倡廉, “故元帝罷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樂府”,并發表了一系列提倡節儉的詔令。但他們只是裝裝樣子而已,并沒有真正以身作則、認真實行。如元帝大采宮女,甚而至于“畫圖省識春風面”,成帝迷戀酒色,大封王氏外戚,貴寵趙氏姐妹,縱容他們窮侈極欲,因此社會風氣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正如東漢章帝時衛尉馬廖在上疏中所指出的“然而奢費不息,至于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也就是說,“上行下效”, “上梁不正下梁歪”。決定社會風氣好壞的,不在于上面怎么說,而在于上面實際上怎么做。《城中謠》這首民歌,就是針對漢代社會風氣有感而發的。它以嘲諷的口吻,夸張的手法,漫畫式的筆調,對仕女梳妝打扮競相仿效的社會風氣作了生動地描繪,深刻地說明了“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詩外題旨深沉而清晰,耐人尋味。
上一篇:《黑塞·回憶》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邊貢·嫦娥》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