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木蘭花慢》原文賞析
擁都門冠蓋,瑤圃秀,轉春暉。悵華屋生存,丘山零落,事往人非。追隨。舊家誰在? 但千年、遼鶴去還歸。系馬鳳凰樓柱,倚弓玉女窗扉。
江頭花落亂鶯飛。南望重依依。渺天際歸舟,云間汀樹,水繞山圍。相期。更當何處,算古來、相接眼中稀。寄與蘭成新賦,也應為我沾衣。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兩次圍攻汴京,四十三歲的元好問,這時正在汴京任左司都事。第二年春間,金軍守將開城降敵,元好問同其他金朝官僚一同當了俘虜,被蒙古軍羈管于聊城(今屬山東)。后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本篇當是在此期間為寄贈南歸友人而作。元好問青年時代起為逃避蒙古軍的入侵,即由故鄉徙家河南,中宏詞科后,充任國史院編修,曾寓居金國的南京,即汴京,其后又移家于此。這里有他熟悉的故舊和京華風物。這位友人也許是他宦游汴京時的同僚,這回友人南歸,作者寫這首詞,惜別中貫注了傷時懷舊之悲。
上片寫友人行經汴京的感受。起拍三句,回憶往日汴京的繁華。“都門”點明汴京,“冠蓋”代指士宦縉紳,“瑤圃”謂皇家苑囿,“擁”寫出舊都人物之盛,“秀”字、“暉”字,見出環境之幽,春光之美。“悵”字帶起下文,引入傷今: “悵華屋生存,丘山零落,事往人非。”曹植《箜篌引》有“盛時不可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之句,作者化用其意,借汴都的滄桑之變,寓家國淪亡、江山易主之悲,一派悵惘酸楚之情溢于言表。與往日汴都的華貴適成對照。“追隨。舊家誰在?但千年、遼鶴去還歸”三句,緊承上文,想象友人到故都的寥落悲涼。這里溶化丁令威化鶴歸鄉的故事,進一步烘染人事之非。《搜神后記》載,遼東人丁令威離家學道既久,后化鶴探視故鄉,鄉人已不可復識,因有“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之嘆。作者把友人喻為千年還歸的遼鶴,說明世事變化之大,充滿唏噓感喟的情調。“系馬鳳凰樓柱,倚弓玉女窗扉”兩句,正是往年京都宦游的生活片斷在低徊懷舊的友人心目中的驟然浮現。“鳳凰樓”為宮廷建筑,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形容京洛市容云: “鳳樓十二重,四戶八綺窗。” “玉女窗”,有雕花圖案的綺窗,李商隱《對雪》詩有“寒氣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闈”之句,以“玉女扉”與 “省郎闈”對舉,知均為京邑的官署,此處指當年僚友息游之地。詞人天興初被擢為尚書省掾,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當年曾“系馬”、“倚弓”于此,同友人優游相處,供職值勤。而今往事已空,這一獨特的生活細節的閃現,正體現了作者與友人共同的懷舊之情。
下片是寫詞人對南國的悵望和對南歸友人的懷思。起句“江頭花落亂鶯飛”,是想象中南國的晚春風光。“南望重依依”,“南望”二字點出以下均詞人設想情境。“重依依”補述詞人懷戀友人的情愫。作者所以“依依”南望,似與時事有關。其《淮右》詩云: “淮右城池幾處存?宋州新事不堪論! ”天興二年宋蒙聯合滅金,宋軍孟珙大敗金兵,直取鄧州,金哀宗在宋州(今商邱)日夜哭泣。宋州新事,即指此。“南望重依依”,可能含蘊著詞人對南方軍情和金國形勢的關念。“渺天際”三句,是描述“南望”時設想的友人舟行途中之景。謝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劉禹錫《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等詩句,都是寫南國景物,且含有懷念遠人,憑吊故國之意,作者揉合這些詩句,含有深沉的憂思。“相期”以下,由念別轉折到對今后相遇和相思的揣想。“相期。更當何處,算古來、相接眼中稀。”是說雖然互相期許日后相晤,究竟在哪里能夠重逢,卻實難預料,自古以來是離多會少的。“相接眼中稀”,充滿了渺茫無據的揣想。 因為相見難期, 只好寄文托意了! 故篇末以“寄與蘭成新賦,也應為我沾衣”收煞。“蘭成”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的小字。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為建康令,兵敗后被迫逃亡江陵,后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羈留長安,其抒寫國破家亡和鄉關之思的詩賦如《哀江南賦》等十分沉摯感人。作者于國破后被敵軍羈管于北方,身世略與庾信仿佛,故這里以“蘭成新賦”借喻自己傷時感懷的詩詞。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煞拍有“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之句,是對友人寬解勸慰,相期以曠。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見出作者國破家亡,思想沉痛,并且相信故人也定然懷有同感,雙方會司命相恤,相濡以沫的。
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曾云,遺山以 “絲竹中年,遭遇國變,……神州陸沉之痛,銅駝荊棘之傷,往往寄托于詞。”這首《木蘭花慢》正是借贈友人,傾吐家國之感、身世之悲。篇中思路錯綜跳躍,由緬懷往昔,寫到憑吊當今,由當前的離散寫到日后的思慰,哀感交流。懷友念遠之情,交織著深重的時代悲慨。多以意中景寄寓眼下情,融化前人語,渾化無跡,境界曠遠而深蘊悲愴之致,是氣韻渾厚沉著之作。
上一篇:《沈宛·朝玉階》原文賞析
下一篇:《羅志仁·木蘭花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