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泳《成衣何必言尺寸》原文|注釋|賞析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寧波尤多。今京城內外,成衣者皆寧波人也。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逐詢②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獨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③,背必傴④,需前短而后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身仄⑤;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
余謂斯匠,可與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為時尚,不知長短之理,先畜覬覦之心⑥。不論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詩所謂“穩稱身”⑦者,實難其人也。
(《履園叢話》)
注釋 ①標題系編者代擬。②逐詢——逐一詢問。③慵——慵懶。④傴——背彎。⑤仄——窄。⑥覬覦——非分之想。⑦“穩稱身”——杜甫《麗人行》: “珠壓腰極穩稱身。”合身:貼身之意。
賞析 這是一篇借成衣匠的話來巧妙地諷喻人情世態的典型的雜文。是的,現實生活中,有人昂首闊步,有人彎腰駝背;有人肥胖富態,有人瘦小纖弱;有人粗野獷悍,有人斯文儒雅;有人盛氣凌人,有人低眉斂容;有人暴躁,有人溫和;有人豪放,有人婉約;有人爽朗,有人謹細。對這形形色色的社會風情、人間百態,誰看得最清楚?除小說家、社會學者外,便是為人量體裁衣的成衣匠了。他要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物,十分便于觀揣體察。如若有心,便能把顧主的情性經歷、舉止狀貌,與自己的裁剪行當聯系起來,即使不問尺寸,也能縫制出顧主喜歡的衣裝來。而敏銳的雜文作者,就正好抓住這一獨特之處,透過成衣匠之口,生動巧妙地刻劃出種種人情世態來。本文就正是這樣一篇精妙的雜文。
文中所寫這位精通人情世故的成衣匠,當有人找他裁衣時,他把顧主的性情、狀貌、年齡及得科中舉之類的事,一一問得詳盡,而獨獨不提尺寸。殊不知這位成衣匠自有道理,且比一般裁縫高明一籌。聽他慢慢道來:少年科第者,性傲胸挺,衣需前長后短;老年科第者,意懶背曲,則需前短后長;肥者腰寬;瘦者身窄;性急者衣宜短;性緩者衣宜長;各有當然之理。“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所以文章作者感嘆說,這個成衣匠是真正懂得裁剪道理的人。他既不依舊規格,也不攆新時髦,而是依靠自己練達的觀察,做出“穩稱身”的衣服來。而我們也就借著他的目光,把各色人物觀察了個通體透明。
本文起得平平: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寧波尤多”。但平中有奇,一下子就引入了主要話題。這正是比較典型的雜文的起法。
本文的形象性,主要借“前長后短”和“前短后長”兩個詞語而表現出來。就是這樣簡單的兩個詞語,就把這兩類人的不同的心態,不同的神情,刻畫得如此深刻而又生動,令讀者如見其人。意蘊十分深廣。
上一篇:陳子展《慈善家的眼睛》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魯迅《戰士和蒼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