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云二十而與余游。甲申聞變,嘗相約入山,予牽率不果,而師已悟道,受法于云門具和尚。今夏從靈隱來,止城西之太平庵,云將遠游廬岳,貽書別予,以兩人年逾不惑,衰老漸至,至世法夢幻,惟出世大事乃為真實,學道一著,不可不勉。
予感其言,因作此詩贈之,并識予愧也。
曉雨西山來,松風滿溪閣。
忽得吾師書,別予訪廬岳。
分攜出苦語,殷勤謂同學。
兄弟四十余,衰遲已非昨。
寄身蒼崖巔,??喑钍_。
萬化皆虛空,大事惟一著。
再拜頌其言,心顏抑何怍。
末運初迍邅,達人先大覺。
勸吾非不早,執手生退卻。
流連白社期,慚負青山約。
君親既有愧,身世將安托。
今觀吾師行, 四海一芒屩。
大道本面前,即是真極樂。
他年趺深巖,白云養寂寞。
一偈出千山,下界鐘磬作。
故人叩松關,匡床坐酬酢。
不負吾師言,十年踐前諾。
從詩序中可知,此詩寫于作者“年逾不惑”之時,“甲申聞變”之后。吳偉業雖二朝為官,一生卻常以仕清為恨,心情悲苦,曾自謂“一生遭際,萬事憂?!?,所以思想上傾向于宗教,尤其是向往佛教的“出世大事”,曾與愿云“相約入山”。雖因種種牽累未能踐約,死時畢竟留下遺言要穿僧人的服飾入殮。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有段話可為吳偉業的這種思想作一很好注腳:“宗教的功用,大部分是逃避現實,使人從現實小我中解放出來,而與人以更大的天地,藉此亦可作為人生失意的安慰?!边@首詩便是借著與愿云和尚的贈答,宣泄了作者在“衰老漸至”,覺“世法夢幻” 后的向佛之心。
“曉雨西山來,松風滿溪閣。”以寫景起句,出語不俗,氣象開闊?!拔魃健焙?“松風” 隱指愿云和尚借住在城西的太平庵中。后幾句轉入記事,平直地敘述了 “序” 中提到的事: 愿云禪師將遠游廬山,臨行前寫信與詩人作別,并殷殷地勸勉他“惟出世大事乃為真實,學道一著,不可不勉?!睆摹靶值芩氖唷钡健按笫挛┮恢绷涞闹髦技丛诖?。這幾句話雖出自 “已悟道”的愿云之口,其實何嘗不是作者自己在時邁人衰之際,經歷“詩禍史禍,惴惴莫保”,甚而“牽累幾至破家”后覺得“萬化皆虛空”的人生感慨呢?!不過是借著愿云的現身說法,來表明“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迫切性罷了?!凹纳砩n崖巔,危苦愁失腳”兩句以形象的比喻,描摹人世的險峻艱難之狀,比起直露的宣教來,顯得更有說服力。自 “再拜頌其言”而后,都是作者對愿云信中所言的答詞。對愿云禪師的勸誡,詩人深以為然,同時也為自己仍處難行不進的 “迍邅”狀態、“達人”已“大覺”而感到愧怍,并表示了 “退卻”出世之心。“流連白社期,慚負青山約?!边@里用了兩個典故?!鞍咨纭?,指白蓮社,亦名蓮社。晉朝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會集高士逸者,于無量壽佛像前,建誓而修西方之凈業。因寺中多植白蓮,故名白蓮社。唐代白居易曾仿效慧遠故事,在香山與僧人如滿共修“凈土”,亦叫“白蓮社”。后就成了佛教團體的泛稱。“青山”,在安徽當涂縣東南,南朝詩人謝眺曾筑室山南,后故又名謝公山。唐詩人李白原葬于別處,后人據其生前 “悅謝家青山”的遺意,將他遷葬此山。“白社期”和“青山約”都表明作者并未忘懷當年和愿云“嘗相約入山”,同修事佛,但因可能仍有著一般文人進與退、仕與隱的矛盾而未能踐約,心中很慚愧,到如今則更有了“身世將安托”的憂慮??吹皆冈贫U師云游四方,“芒鞋踏破嶺頭云”而終于悟道的榜樣,作者似乎也找到了寄托身世的出路,那便是出世修行,追求涅槃。惟其如此,方能忘掉人世痛苦,獲得解脫,悟得大道,進入極樂世界?!皹O樂”,即極樂世界,或曰凈土。佛經上說,這是阿彌陀佛成道時依著愿力而建成的。那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是絕大多數佛教徒所向往的世界,俗稱“西天”。從“他年趺深巖”以下六句則具體描繪了來年修行的情景?!磅谩?,即蒲團趺坐,置足背于股上,是坐禪的一種儀式。作者想象自己在白云深處,山巖之中,日日以禪誦為事,焚香獨坐,高唱佛偈,隱隱聞得下界的鐘磬聲; 故人來拜訪,便在禪床上抵足談禪——好一幅超脫塵囂、怡悅安適的修行樂圖。最后的結語“不負吾師言,十年踐前諾”與開篇相照應,又回到“感其言”上,并相約日期以“踐前諾”。作者在詩中所流露的對“出世大事”的熱望,已非如一般文人將隱逸參禪當成一種消遣、享受的生活方式,像白居易所說的“不學空門法,老病何由了?!睂ψ髡邅碚f,出世,主要是由于懼世,為了避世,所以這種念頭才顯得如此迫切而誠摯,想象中的修行圖才會如此美好。
這首五古中,牽涉到不少佛家的名詞術語、事典掌故。但作者通過對答的形式娓娓道來,顯得自然流暢,層次清晰,避免了落入許多禪詩演繹佛理時堆砌說教的通病。
上一篇:禪詩《贈庵僧爾霞》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持法華經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