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戰士和蒼蠅》原文|注釋|賞析
Schopenhauer①說過這樣的話: 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后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
正因為近則愈小,而且愈看見缺點和創傷,所以他就和我們一樣,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異獸。他仍然是人,不過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偉大的人。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 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1925年3月24日《京報·民眾文藝周刊》第14號)
注釋 ①Schopenhauer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這里引述的話,見他的《比喻和寓言》一文。
賞析 這是一篇以寓言形式寫作的雜文。寓言多為短小的故事,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無生物,大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在簡單的故事中包含深刻的道理。一般的說,寓言只是某種人生哲理的載體,故事并不影射實際生活中具體人或事。《戰士和蒼蠅》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寓言,只是采取了寓言的形式針砭時事,所以它的現實針對性是極強的。文中的戰士和蒼蠅都有所指。魯迅在《這是這么一個意思》中曾經明確說明: “其實我做那篇短文的本意,并不是說現在的文壇。所謂戰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國元年前后殉國而反受奴才們譏笑糟蹋的先烈;蒼蠅則當然是指奴才們。”
孫中山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偉大的先行者,杰出的革命家。他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于1924年1月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同共產黨結成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在中國革命史上做出了杰出貢獻。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由于他的鮮明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勢力的態度,在生前或逝世后都遭到帝國主義及國內形形色色反動勢力的攻擊、誣蔑和謾罵。比如在他逝世的第二天,1925年3月13日《晨報》就刊出梁啟超答記者問《孫文之價值》一文,誣蔑孫中山一生“為目的而不擇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等等。魯迅對此十分憤慨,于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第九天寫《戰士與蒼蠅》,宏揚孫中山的歷史功績,斥責一切詆毀孫中山先生的奴才們。雜文本意雖在為孫中山先生辯誣,但又不僅僅局限在這個范圍,而是兼及“民國元年前后殉國而反受奴才們譏笑糟蹋的先烈”,因此文章包容著更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
戰士與蒼蠅的對比,作者褒貶態度異常鮮明:戰士雖有“缺點和傷痕”而不能掩其偉大,蒼蠅“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而“終竟不過是蒼蠅”。對比中又蘊含辯證思想:現象和本質、偶然和必然,全局和部分,了了分明,既是全文賴以立論的基點,又是統領全文的思想內涵。現實性、針對性、哲理性、形象性熔于一爐,使這篇雜文成為禮贊革命先行者、針砭宵小的名篇。
上一篇:錢泳《成衣何必言尺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老舍《打倒近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