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西洲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溫庭筠
悠悠復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風色好,遙見武昌樓。武昌何郁郁,儂家定無匹。小婦被流黃,登樓撫瑤瑟。朱弦繁復輕,素手直凄清。一彈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南樓登且望,西江廣復平。艇子搖兩槳,催過石頭城。門前烏臼樹,慘淡天將曙。鹍鵊飛復還,郎隨早帆去。回頭語同伴,定復負情儂。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風。他日相尋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不歸,春草年年碧。
《西洲曲》,屬樂府《雜曲》名,因南朝無名氏“憶梅下西洲”詩而得名。此詩摹擬少婦的口吻,通過對其所見所感的描述,寫出了閨中少婦對情郎的深深依戀和無限情思。
詩以“悠悠復悠悠”起興,接著用了一個“昨日”與起句相應,開始敘寫少婦經歷的那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 “昨日”二字把遙遠的事情拉到眼前,透露出往事在少婦心中的地位和份量,透露出春的信息。那是一段永遠值得留戀的往事,那是一個富于幻想和浪漫色彩的年華;懷春的少女來到風光旖旎的西洲,與一個俊俏后生邂逅相遇,春心蕩漾,愛情萌發,大膽地向后生表白愛心。她料定“儂家定無匹”,主動進攻;她盛裝濃抹,“登樓撫瑤瑟”,無限的傾慕和情思化作清揚悅耳的琴聲,綿綿情,切切意,潺潺不斷地流出,流向曠野,流到新結識的情郎的心田;她“一彈三四解”,一章未了,一章又起,曲曲相接,情意綿綿,曲盡章終,意猶未盡,情猶未了。赤誠的愛換來熾烈的情,情的交流,愛的涌動,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他們相攜登南樓,極目西望,但見自西而來的江流坦坦蕩蕩,一瀉千里,江中木槳飛動,艇舸爭流,急急忙忙地向東駛去,很快逼近遙遠的石頭城。詩句明是寫他們所見之景,實是寫他們之間的坦誠和歡娛。 “西江廣復平”,象征著他們兩意相投,兩情歡洽,無阻無礙,暢達自在:“艇子”以下兩句是雙關語,用“兩槳”寓指二人的感情,用艇舸急駛暗示他們感情的發展。至此,二人的關系已經明瞭,真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依情深,難舍難分。邂逅相遇的少男少女,經過疾風暴雨般的情感歷程,成了一對以心相許的情人。他們的奔放、大膽,較之現代青年亦無遜色。
然而,世間無不散的宴席。他們聚得快,分別得也快。他們剛剛偷嘗到人生的禁果——愛情的甜蜜和消魂,就不得不揮淚相別。詩文沒有寫他們分離的痛苦,而是把筆鋒探觸到別后少女的心理世界。“門前”以下四句,寫少女別后的感受。南朝樂府民歌有“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詩中則用烏臼樹代指烏臼鳥,寫少女感事惜時。天尚未亮,惱人的烏臼鳥和催明的鹍鵊鳥就叫個不停,驚醒了少女的春夢,情郎已隨早發的舟楫而去,少女聽到催明鳥叫,感到幾分孤寂清冷。她偕友追到江邊,看到舟帆遠去, 自作安慰地對同伴說“定復負情儂”。情郎已去,其人若在,其意尚存。她深信情郎不是逢場作戲的負情人,從遠去的舟楫中,她看出情郎船雖遠發,而其人卻是戀戀不舍,不忍離開一見傾心的少女。何以見得?“去帆不安幅”。幅作帆解,不安幅即不張帆。已經離岸遠去的船卻不揚帆,不正表明情郎的不忍離別之意嗎?西風起,征帆去,少女若有所失,心有所悔。是啊!此別之后,山高水長,何時才能再與情郎相見,重溫舊夢,再續舊情呢?來日該如何度過呢?是等待還是尋求?她一時沒有主意,悔意暗暗滋生,深切地告誡同伴: “他日相尋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雖好,可西洲人常年浪跡天涯,飄忽不定,無以為家,怎能作為少女的終身依托呢!她諄諄告誡同伴,如果日后尋找意中人,切記不要到西洲來,不要尋求西洲的情郎。他們常年不歸,找到他們,只能年年獨守空房,白白地浪費黃金般寶貴的青春。少婦的回憶至此嘎然而止,但她那憂傷愁悶的孤寂情絲卻綿綿不斷,使讀者對其孤獨冷清、寂寞難耐的處境產生深深的同情。
此詩情調與《西洲曲》古辭大不一樣,古辭寫少女的夢憶,回憶中充滿歡娛和甜蜜,此詩寫少婦對少女時代一段浪漫時光的回憶,歡喜中雜有不盡的哀怨和凄楚,與《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等頗為相近。開篇至“催過石頭城”句,格調輕快,自“門前烏臼樹”以下,逐漸讓人感到壓抑,至“西洲人不歸,春草年年碧”,則令人有“載不動這許多愁”之感,輕快明麗的格調一掃而光。所以,盡管詩的前半部分比較輕松明快,但總的讓人感到沉悶壓抑。詩的這種情調,與少婦回憶時的現實環境,與詩人創作時的心情,顯然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上一篇:元好問《西樓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西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