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鉞《羊報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張九鉞
報卒騎羊如騎龍,黃河萬里驅長風。雷霆兩耳雪一線,撇眼直到扶桑東。鰲牙噴血蛟目紅,攫之不敢疑仙童。須郎出沒奮頭角,迅疾豈數明駝雄。河兵西望操飛舵,羊報無聲半空墮。水簽落手不知驚,一點掣天蒼鶻過。緊工急掃防尺寸,滎陽頃刻江南近。卒兮下羊氣猶騰,遍身無一泥沙印。轅門黃金大如斗,刀割彘肩觥沃酒。回頭笑指河伯遲,濤頭方繞三門吼。
這是一幅壯士斗水圖,一首黃河報汛水卒視死如歸、搏擊黃湯的英雄主義的頌歌。詩收在《清詩鐸》卷四“河防”類中,作者詩前小序說:“羊報者,黃河報汛水卒也。河在皋蘭(今蘭州市)城西,有鐵索船橋橫亙兩岸,立鐵柱刻痕尺寸以測水,河水高鐵痕一寸,則中州水高一丈。例用羊報先傳警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縫之,浸以檾(音qing,白麻)油,令水不透。選卒勇壯者縛羊背,食不饑丸,腰系水簽數十,至河南境,緣溜擲之。流如飛,瞬息千里,河卒操急舟于大溜候之,拾簽知水尺寸,得豫備搶護。至江南(隸屬于江南布政使司的徐州一帶),營弁以舟飛邀報卒登岸,解其縛,人尚無恙,賞白金五十兩,酒食無算。令乘車從容歸,三月始達。”作者聞之,驚嘆不已,有感于報汛水卒的壯舉,故作了這首《羊報行》。行,為樂府和古詩的一種體裁。
千百年來,黃河水患不止,使下游的人民遭受了無窮的災難,由此,人們也就想盡辦法,盡一切可能,在不能根治水害的情況下,減少下游百姓受災害的程度。不管以羊報先傳警汛的方法多么原始,報卒也極有可能在波濤洶涌的黃水中葬身河底,以致使汛息傳達不到下游地區,但這種不以生死為念的獻身精神,僅憑簡單工具就要戰勝洪水的英雄氣概,都在使下游人民免遭生靈涂炭的神圣事業中得到凸現和升華。也正是在此點上,作者滿懷贊揚之情,寫下了這首情感激蕩、動人心魄的詩篇。
開頭四聯,作者用既寫實又夸張的手法,對迅猛的黃河洪水作了極度渲染,同時也襯托了敢與水魔爭高低的報卒的凡非氣概。龍飛蛟騰,風馳電掣,才能使報卒“黃河萬里驅長風”,這里,騎羊是實,騎龍是虛,唯有“騎龍”,報卒方可瞬息萬里。 “如騎龍”三字,既暗示了河水迅猛是報卒憑虛御風的緣由,同時也用古今人們莫不頂禮膜拜的龍,造成一種莊重感,使報卒投身于咆哮奔騰黃水的可怖場面,平添了一種神圣肅穆的氣氛。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具體描繪令人觸目驚心的報卒斗水場面:黃河之水本來喜怒無常,何況這是洪水暴虐之時!置身其中的報卒,耳中但聞雷霆轟鳴,水聲高嘩,眼里只見洶涌澎湃,雪浪齊天,這真是一幅氣韻十足的勇士巡河圖!眨眼之間,人羊俱逝,報卒早已在千萬里之外了。“撇眼”,極言其快, “扶桑”,本指東海之外,相當于日本的方向,故后世相沿以為日本的代稱,這里以之極言報卒相去之遠。作者是湘潭人,與其說他對從天而降的黃河之水早有耳聞,不如說他對奔流有聲的長江之水更為熟悉,所以,“撇眼直到扶桑東”就與描寫長江之水的“朝辭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鰲蛟震怒,河水肆虐,但自有拔牙攫目,制伏黃湯之人,試看滔滔黃水之中,報卒一會兒鉆入河底,一會兒竄出水面,這哪里是縛在羊背上的報卒,分明是天上降臨的“仙童”!一個“奮”字,既點明了報卒處境的險惡,不奮力掙扎頃刻間便會被洪水吞噬,同時又是對他臨危不懼與洪水搏斗的大無畏精神的最好寫照。明駝,即駱駝,傳其可行千里,但與凌駕河水,迅疾漂流的“須郎”比起來,也要相形見絀了。
報卒只身斗水,壯則壯矣,但是否所有的健壯之人都有如此的膽量和氣魄?“河兵西望”以下三聯,作者通過“河兵”和“報卒”兩種形象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報卒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概。那些等待上游傳遞警汛的河兵,翹首四望,而報卒卻隨著波濤浩渺的河水,悄無聲息地從天而降。臉上毫無驚懼之色,那撒落水簽的身姿,異常矯健,在河兵的眼里,猶如“一點掣天”的雄鷹,轉瞬之間,已飛向遠方。通過報卒撒落的水簽,下游兵民便緊急動員,號令頻傳,投身防汛之中。至此,報卒已走完了自己的行程,而他出生入死、投身湍流的目的也終于顯現在人們面前,那就是使下游兵民能夠在洪峰到達之前, “緊工急掃防尺寸”,防患于未然,盡量減輕受災的程度。
最后三聯是一幅壯士凱旋圖。報卒完成使命,登岸之后,不僅是“人尚無恙”,更令人驚奇的是他“遍身無一泥沙印”!如斗白金,彘肩沃酒,這些報卒理應得到的報酬,與他把安危置之度外傳送警汛的壯舉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河伯,即黃河水神,本來暴虐無常,但在勇壯的報卒眼中只能成為笑料,因為報卒早已乘車踏上歸途,而洪水震天的濤聲,還滯留在三門,無可奈何地吼叫呢!
本詩用聲調激越的語言,通過報卒斗水、撒簽、受賞、回歸等幾個具有特征性情節的精心點染,講述了一個完整的、令人驚嘆不已的水卒報汛故事,勾勒出一位大義凜然、不顧個人安危的報汛水卒的形象。全詩感情充沛,氣韻連貫,一氣呵成,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白居易《縛戎人》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植《美女篇》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