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望歸吟》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金]元好問
塞云一抹平如截,塞草離離臥榆葉。長城窟深戰骨寒,萬古牛羊飲冤血。少年錦帶佩吳鉤,獨騎匹馬覓封侯。去時只道從軍樂,不道關山空白頭。北風吹沙雜飛雪,弓弦有聲凍欲折。寒衣昨夜洛陽來,腸斷空閨搗秋月。年年歲歲望還家,此日歸期轉未涯。誰與南州問消息,幾時重拜李輕車?
這是一首反映金國軍政腐敗、將帥無能的新樂府詩。詩人借助邊疆戰士有功不賞、饑凍思歸的典型事件,反映了這一深刻的政治內容。
金朝進入中原后,不及百年,北邊斡難河上的蒙古族崛起,從金衛紹王大安三年(1211)起,蒙古軍便不斷南侵。長期過著寄生生活,偷安享樂的金國貴族,到宣宗時已走上了腐敗的道路。軍紀廢馳,士氣低落,擋不住蒙古軍的入侵,長城一帶防線,很快崩潰。詩人這首詩,就是反映的邊防軍即將崩潰的情況。這首詩四句一段,詩一開始,
就將塞上的荒涼景象,擺在了讀者面前,為金國的軍政腐敗做了鋪墊。塞上人煙稀少,四望空曠無垠,映入眼簾的只有遠方淡淡的云影,而且還少得可憐。就象畫家涂抹在畫布上的一縷淡彩,孤零零地貼在大地的盡頭,被地面截割成一條直線。此外,便什么也沒有了。“平如截”三字寫得好,只有云影與地面相連接時,才會有這種景象,如有房舍樹木隔著,便顯得凹凸不平了。三個字寫盡了塞外的荒涼。以上是遠景,以下轉入近景。就如電影一樣,突然來了個特寫鏡頭。滿目衰草,不見人蹤,只有落地的片片榆葉,覆蓋在它上面,使本來已夠荒涼的場面,更顯得蕭瑟凄涼。 “榆葉”二字非常貼切,塞外苦寒,別的樹木不易生長,只有榆樹有少量存在,不是親到塞上的人,不會有這么細致的體會。這荒涼苦寒的地方,就是歷來中外戰爭的邊界線,有多少戰士的鮮血,拋灑在長城窟邊?“長城窟”在長城下,中有流泉,可以飲馬。王翰《飲馬長城窟行》:“回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邊多白骨。”寫的就是這種情況。但他只寫出了戰爭的殘酷,沒有寫出戰爭的性質。詩人這里補上了一句“萬古牛羊飲冤血”,意義就深了一層。戰士為什么含冤?不外兩點,一是侵略戰爭,他們流的血是為了統治階級,自然是冤血;二是雖屬保衛戰爭,但將帥無能,或舉措失當,戰士流的血也屬冤血。在金與蒙古的戰爭中,金國的戰士,當屬于后者,這就為結尾“幾時重拜李輕車”做了伏筆。
第二段寫軍隊的情況,金國的戰士,少年氣盛,熱情很高,愿意為國立功,以取得封侯之賞。他們腰系錦帶,手執吳鉤,單槍匹馬來到邊關,以報國為胸懷, 以從軍為樂事。但萬萬沒有想到,將軍腐敗,貪功冒賞,使戰士們的功勛,遭到埋沒。就象李頎的《塞下曲》一樣:“膂力今應盡,將軍猶未知。”這就把金國軍隊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出來。這樣的軍隊,怎么會不打敗仗?軍中的戰士,怎么會不受苦楚?王粲有《從軍樂》詩: “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這里暗示將領非賢。 “吳鉤”刀名,似劍而曲,吳王闔閭曾鑄二鉤,甚鋒利,后遂用為精良武器之名。
第三段寫戰士的痛苦。北風吹起塵沙,夾雜著飛雪,滿地亂滾,割面如刀,戰士們的弓弦,凍得劈啪作響,似要折斷一樣,真乃寒冷難熬。但為了保衛邊疆,還是忍受了下來。然而將帥卻不關心戰士的痛苦,戰士們的妻子,含辛茹苦在秋天就做成的棉衣,到天寒地凍還不能寄來。這樣的軍隊,怎么能夠打仗?這段寫戰士痛苦,卻不直說,而是從戰士體恤家人寫起,這就使痛苦更進了一層。
第四段寫由此產生的憤慨心情。年年盼望回家,日日盼望回家,然而歸家卻沒有日期。于是他們就想到了良將,沉痛地喊出:誰替我們去問朝廷,幾時重用李輕車?打敗敵人,我們就可回家了。“李輕車”漢李廣的從弟李蔡,元朔五年任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右賢王,軍功卓著,封安樂侯。鮑照詩:“始從張校尉,后逐李輕車。”這里借指良將,既有對軍旅生活的厭惡,也有對守將無能的譴責。在文字上,對起段的“飲冤血”也做回應,使結構緊密。
這首詩對軍政腐敗、將帥無能,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但從字面上卻不露痕跡。只從“飲冤血”中顯出戰士的含冤;從“空白頭”中顯出戰功的埋沒;又從寒衣晚到中揭示戰士生活的痛苦;從歸期無涯中揭示軍中良將的缺乏。雖不著色, 自然軍政腐敗、將帥無能的情況,就歷歷在目。 《滄浪詩話》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此詩實足以當之。
在情景的處理上,也引人矚目。起段寫邊境的荒涼,戰骨的凄慘,和二段寫風雪的彌漫,軍事的艱苦,都為下面感情的悲憤凄愴做了鋪墊。二段寫戰士有功不賞,三段寫生活無人關心,正好與上面景色作了對照,而且色彩十分協調。又起段寫景屬靜畫面,結合的生活——有功不賞,是概括的;三段寫景,屬動畫面,結合的生活——無人關心,是具體的,因而產生的感情也不一樣,前者由人事不平而生憤慨;后者由生活無告而感悲涼。和兩段的景色也步調一致。總之,因景生情,融情入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用韻上,也有特點,詩人采取了四句一換韻的形式,而且平仄相兼,抑揚互用。句子也多用律句,讀起來就和連續的七言絕句一樣,鏗鏘悅耳,音韻悠長。和詩人的其他七言古風,沉郁頓挫,大氣磅礴者,大不相同,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另一方面的才能。
上一篇:趙孟頫《有所思》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恭尹《木棉花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