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
眉山一代稱文雄①,落筆往往凌長虹②。
時將書法作畫法,墨花灑出皆神工③。
萬竿挺立冪煙雨④,新葉翛翛更清絕⑤。
儼如端笏立朝端,諸子紛紛莫能折⑥。
至今看畫精爽生,恍疑玉局攀云軿⑦。
詩成拜寫發長嘆,西山一帶橫空青。
【注釋】
①眉山:蘇東坡是眉山(今屬四川)人,這里以出生地代指其人。稱文雄:蘇軾的文章、詩歌,百代稱雄。《宋史·蘇軾傳》:“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②“落筆”句:形容蘇軾詩文作品的氣勢。③墨花:硯石久受墨漬而形成的花紋,語見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紗帷晝暖墨花春。”本詩指筆在硯石上蘸墨后于紙上揮灑作畫。④冪(mi):覆蓋、籠罩。⑤翛翛(xiao):象聲詞,與“蕭蕭”通,謝朓《冬日晚郡事隙》:“翛翛蔭窗竹。”⑥諸子:指竹林中的新枝。⑦玉局: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人稱東坡為“蘇玉局”。云軿:云車,仙人所乘。
【評說】
本詩選自文征明《文征明集》補輯卷三、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錄》卷一。
除題詩外,文征明還有一段識語云:
東坡先生喜畫竹石,恒自重不妄與人,故傳世絕少。而此幀尤清雅奇古,無一點塵俗氣,信非東坡不能也。茲過履約練云別業,攜以相示,敬題數言。第恐佛頭著污,寧不免識者之惜爾。嘉靖庚子三月二日。
嘉靖庚子,為嘉靖十九年(1540),這時文征明已經七十一歲。
這首七言古詩,并不很長,僅十二句,用韻平、仄、平交替,很自然地將詩歌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首四句,從東坡的文才引入,論述他的畫藝。雖只四句,卻能對蘇軾的詩文才能、書畫藝術作了一個非常全面而精當的概括。蘇軾在我國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作出過杰出貢獻,他的詩神采飛揚,氣勢開張,雄健豪放,姜塢先生評曰:“東坡詩詞天得,常語快句,乘云馭風,如不經慮而出之。凄淡豪麗,并臻妙詣。至于神來氣來,如導師說無上妙諦,如飛仙天人,下視塵界。”(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二引)趙翼評曰:“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于句法、字法中別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甌北詩話》卷五)讀完這些前代詩論家的評述,可知文征明詩里論東坡“一代稱文雄”、“落筆凌長虹”,應該說是很準確的。第三句,詩人論東坡“時將書法作畫法”,誠為行家里手之言。這一命題,蘇軾以前很多書畫家和理論家已經進行探索,并付之于創作實踐,如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中,已經提出了“書畫用筆同法”的理論。南唐后主李煜用柳公權的筆法畫墨竹,黃庭堅《次韻謝黃斌老送墨竹十二韻》:“江南鐵鉤鎖,最許誠懸會。”江南,即指南唐后主李煜。黃庭堅于句下有自注:“世傳江南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極小者,一一鉤勒成,謂之鐵鉤鎖。自言惟柳公權有此筆法。”郭熙《林泉高致》說:“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蘇軾對于“以書法為畫法”這個理論并沒有直接的文字加以表述,而黃庭堅的《題子瞻枯木》則云:“書入顏楊鴻雁行”,已經看出蘇軾用書法筆法畫作枯木的特點來。第四句談到蘇軾用書法筆法作畫,揮灑成像,皆能神妙、精工。文征明詩的妙處在于運用蘇軾的美學思想來評論他自己的竹畫。蘇軾追求“天工與清新”、“傳神”(《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神勘(《王維吳道子畫》)的美學境界,文征明所謂的“神工”,便包蘊了上述種種審美要求。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詩意扣到題面上,扣到畫面上的墨竹,寫法也從上一層的議論法轉到描述法。萬竿新竹,挺立于煙雨之中,竹葉蕭蕭,更見清絕。一枝枝莊嚴地直立著,好像捧笏立在宮廷朝班中,排列稠密的新枝不能折倒,說明蘇軾這幅竹畫枝葉繁茂,結構細密。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至今看畫精爽生”,東坡竹畫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畫后為之精生神爽,“西山一帶橫空青”,東坡竹畫整篇水墨色,由竹的形象轉化為青綠色,和西山一帶的碧空相映成趣。兩句詩都是形容東坡竹畫的藝術效果。“恍疑玉局攀云軿”,“詩成拜寫發長嘆”,詩人讀畫后,恍惚之間好像看到蘇東坡乘坐云車飛升上天;詩寫成后,詩人由衷地發出長嘆,感嘆竹畫可見,東坡難會。詩人將東坡竹畫的美學效果和自己對東坡的緬懷之情,交糅起來描寫,完成全詩贊譽東坡及其畫藝的藝術任務。
上一篇:《題不倒翁》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仲姬墨竹》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