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五言詩·終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 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詩今譯】
別稱太乙的終南山緊靠著京都長安,
它綿亙不斷的山脈伸向遙遠的海邊。
回首望舒卷的白云合攏得渾似錦團,
那迷茫的翠靄青霧近看卻蹤跡杳然。
天星將廣袤的終南山分成若干區域,
眾溝壑或晴或陰呈現著不同的臉面。
山中哪里有居住的人家?我要投宿,
隔著喧響的山水,問那打柴的樵漢。
【鑒賞提示】
談到王維的作品,大家都會想起宋代蘇軾在 《東坡題跋》中說的一段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首《終南山》就體現了他“詩中有畫”的特色。在作品中,王維不僅用繪畫的方法技巧取景入詩,經營位置,用筆設色,而且作品體現了水墨畫的風格意境,全篇詩元氣淋漓,神韻飛動,言有盡而意無窮。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聯兩句是仰視所見終南遠景。作者由山外向山中行來,在極遠處看到綿延不斷伸向遠方的山脈,所以采取提神太虛、整體呈示的方法,把巍峨壯觀的終南全景攝入畫面。頷聯兩句是平視所見終南近景。其中“白云回望合”一句是向后看,“青藹入看無”一句則是向前看。景雖不同,意卻一脈,都是說終南山景致縹緲迷茫,恍如仙境一般。頸聯“分野”兩句是在山上俯視到的遠景,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盡收眼底,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尾聯兩句為下山后附近環境的呈示,即自近山而望遠山。
全詩四聯八句,每聯一個視點,一個角度,“因物賦形,隨影換步”,勾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東西長、南北寬,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全整律動的立體的山。這是用中國畫中“散點透視”的方法取景,是一種視點活動的全方位觀照。作者在創作前提神太虛,觀照全整律動的大自然,并在時間中徘徊移動,游目周覽,用散點多方位譜成一幅超象虛靈的詩情畫境。
詩人游覽終南山水,感觸自然界,必然要看到絢麗繽紛的山光水色。所以在創作時,就不光要注意到透視取景,經營布局,而且要講究用色著墨。如前所述,首聯是遠景,距離遙遠,詩人又可能是清晨出發,一切都朦朧恍惚,看不清色彩,故作者只勾勒大體的輪廓,沒有一開始就對終南山濃抹重涂。頷聯是近景,按理說本該精雕細刻,飽蘸酣墨,著力描繪山中繽紛的色彩了,可作者只涂了兩筆:白,寫茫茫云海,浮游不定,開合聚散,瞬息即變。青,即山嵐,亦即“山中原無雨,空翠濕人衣”的“空翠”,濕漉漉,潮乎乎,如紗似霧,亦有亦無。白云與青靄本是兩種對比色,但作者不追求對比反差的烘托效果,而是采用國畫中的暈染方法,讓這兩種顏色自然地融到一塊,達到空靈縹緲,引人遐想無窮的效果。頸聯兩句表面上沒著色彩,但“陰晴眾壑殊”中暗含著色彩的變化。陰睛,分別指山的背光面和向陽面,向陽面明媚鮮艷,背光面幽深暗淡,形成了一個對比。而“眾壑”,即千山萬壑的向陽面與背光面聚合在一塊,濃淡淺深有節奏地變化,整幅畫面、整個終南山脈便奏響了一曲氣勢磅礴的色彩交響樂,令人蕩氣回腸,拍案叫絕。
此詩前三聯寫景,分別從遠近前后、俯仰回環各個角度描繪,尾聯筆鋒一轉,寫自己打算借宿一晚,隔著水向砍柴人詢問,問什么呢?作者卻戛然而止,不作下文了,這樣寫看似很突兀,所以有人曾認為這“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 (《唐詩別裁集》卷九引)。但唯其如此,才像一幅畫,才留出一塊藝術的空白,讓讀者的想象力去填充,去回答。其妙處全在設一“問”字而不作答,不像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詩亦有情趣,但設問作答,宛若對白,畢竟有些直率。也不像杜牧的《清明》: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問一答,有些直截。而王維“問”了之后,詩中沒有寫樵夫是否回答,如何回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藝術的懸念和“空筐”,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問題:一、樵夫是忙于砍他的柴禾呢,還是回答了作者提的問題?二、樵夫如何回答?是有口沒心地隨便答,還是殷勤熱心地做答?甚至干脆給作者當向導,引他到住宿處?三、“隔水”是指一條波浪翻騰的深溝大澗,還是狹窄的潺潺小溪?如果是指深溝大澗,那么詩人的“問”該是扯開嗓子大聲呼喊;如果僅是一條小溪,詩人的“問”亦當是輕聲細語,抱拳施禮,文縐縐地唱個喏?……末尾雖僅五字,卻蘊含著這么多的問題,供讀者遐想琢磨,不但與通體相配,而且是一種“計白當黑”、“以無為有”的高妙寫法。這是典型的繪畫風格,也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白居易《七言詩·紫薇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祖詠《五言詩·蘇氏別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