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戰城南》屬樂府《鼓吹曲·漢鐃歌十八曲》之一。據《古今樂錄》所載, “漢鐃歌”古辭存二十二曲,其中四篇曲詞亡佚,故古辭實存十八篇。十八篇古辭,曲名皆取篇中首句。鐃歌是漢代的軍樂,然而它的歌辭卻不限于戰陣之事。莊述祖在《漢鼓鐃歌曲句解》中說:“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陳之事?!爆F存鐃歌十八曲中,或寫朝會宴享,或寫從行狩獵,唯有《戰城南》這一篇是“序戰陳之事”的。
這是一篇反戰的歌辭,全文可分為四層。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 ‘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為第一層。歌辭一開始,就展開了一幅尸橫荒野,慘不忍睹的畫面:城南城北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戰斗,城北城南都橫陳著戰士的尸首。戰士的尸首得不到埋葬,一任鳥啄獸食。 “野死不葬烏可食”,一個“可”字,正話反說,蘊含著詩人極其憤激的感情。面對著一幕幕慘景,詩人想落天外,要讓烏鴉“且為客豪”!客:指戰死者,死者多為異鄉人,故稱之為“客”。豪:同“嚎”,號哭。詩人要烏鴉為客死他鄉的將士們舉行招魂葬禮:將士們的尸體反正不會被掩埋,你們在啄食之前,姑且號哭一番,以告慰他們的亡靈吧!這無可奈何的奇想,表現了詩人無限傷悼的心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是歌辭的第二層。激激:流水清澈的樣子。詩人緊接上文,進一步描寫沙場的荒涼境況。掃庭犁穴般的戰斗結束了,一切都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戰場上只見那嗚咽的流水,幽暗的蒲葦,駿馬英勇戰死,劣馬徘徊悲鳴。詩人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將四幅似乎無內在聯系的畫面組合在一起,濃重地渲染了戰場死寂凄慘的氣氛。流水“激激”,反襯出戰場的沉寂;蒲葦“冥冥”,烘托出戰場的昏暗;戰死的駿馬和悲鳴的劣馬,又渲染了戰斗的慘酷。詩人看似寫景,實則在抒發自己深沉、強烈的激憤之情。
戰爭使前方的將士沙場捐軀,也使后方的局勢動蕩不安。詩的第三層,另起新意,寫社會的動亂。“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梁:表聲的字,無義。筑室:指土木工事。社會動蕩,使應役的壯丁們為構筑城堡工事,被迫南征北調,無法從事農耕,以至田園荒蕪,禾黍不獲,服勞役的人們即使想如戰死沙場的將士們那樣成為“忠臣”也不能夠。 “禾黍不獲君何食”一句,表面上象是在為君王著想,實際上,它含蓄地揭示出“禾黍不獲”乃是君王發動戰爭的結果,你君王這樣搞下去,吃什么啊! “愿為忠臣安可得”一句,固然表達了人民的善良愿望,然而它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形象地暗示出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統治者窮兵黷武,發動戰爭,造成了前方將士暴尸荒野,社會動蕩混亂;社會局勢動蕩不安,使人民征調從役,無暇稼穡;而禾黍不獲則又使人民無力征戰,欲為“忠臣”而不能。如清人王先謙所說:“饑困不能力戰,雖愿為殺敵致果之忠臣安可得耶?” (《漢鐃歌釋文箋正》)并且, “愿為忠臣安可得”一句,還證實了這樣一個可悲的現實:前方的將士盡管血灑疆場,但比起后方含辛茹苦的人民,他們竟成了幸運者,因為他們畢竟還落了個所謂“忠臣”的美名。戰死沙場,對后方人民來說竟成為可望不可得的憾事!從以上諸種意義上來說, “愿為忠臣安可得”一句大大深化了本詩的主題。歌辭的這一層,無情地推出導演這場社會悲劇的罪魁禍首。
歌辭的最后一層,與開頭照應,表現了詩人對戰死者的懷念。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你們這些將士們,真是令我思念,早上你們奉命征戰,晚上卻看不到歸來的身影!歌辭至此戛然而止,無盡的詩意令人咀嚼。其中有對將士們無畏精神的崇仰贊美,有對他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不平,是對殘酷戰爭的無情抨擊,是對發動戰爭的統治者的血淚控訴……《戰城南》真可謂千古咀咒戰爭之絕唱。
這篇樂府古辭在描寫戰爭方面頗具特色。歌辭沒有在雙方如何刀砍劍劈、拼搏撕殺上花費筆墨,而主要展現了戰爭結束后的慘景。萊辛說過: “人們從大風暴拋擲到岸上的破船和殘骸,就可以認識那場大風暴本身”。(《拉奧孔》)同樣,我們通過烏鴉啄尸、蒲葦冥冥,駿馬戰死,駑馬徘徊等景況的觀照,不難想象那場戰爭是如何驚心動魄,殘暴至極。而把戰爭表現得越慘酷,把將士的死表現得越悲壯,就越能深化主題,越能反襯出人民的苦難,因為戰死在沙場竟是苦難中的人民求之不得的事,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同時,這首詩中,戰爭場面與整個社會相互交織,既有戰爭場面的直接描寫,又有戰爭惡果的形象體現,從而在戰爭與整個社會的聯系中,揭示出人民遭受災難的深刻原因。
上一篇:李白《悲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房中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