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詩八十二首
(其十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
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
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此詩原列第十五。全詩以議論為主,寫自己的思想轉變過程,但仍出之以形象。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少年時代如何崇尚儒學,向往建功立業,并為之孜孜以求。后六句為第二部分,寫看破世事人生,解悟隱逸求仙的道理。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四句敘述了年輕時崇尚儒學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特別愛好《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著作,反復習誦,刻苦鉆研,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另一方面非常崇慕以德行高尚著稱的顏淵、閔子騫等先賢前哲,把他們作為自己言行的楷模,奮斗的目標。 “被褐懷珠玉”,語出自《老子》七十章,形容家境貧困而道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褐是粗布衣服,古代貧者所服,珠玉指道德才能。顏淵、閔子騫都是孔子的高足。《論語》中記載:閔子騫至孝,和悅溫順;顏淵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宕開一筆,以形象的語言表達對顏、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慕心情。所思即指顏、閔這樣的賢哲。
至“丘墓蔽山岡”句全詩陡轉。前六句說的是往昔,至此則是今天的觀點。你看那布滿山岡的墳墓,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英雄賢圣,盡管生前轟轟烈烈,英名蓋世,到頭來都不免埋進墳墓。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結局都是相同的。同一時者,皆有死時也。即曹操《龜雖壽》中所說: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這個道理雖歷萬世,是永恒的,不變的。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建功立業,所謂“生有榮名,死有遺業”。然而,面對這些丘墓,他們千秋萬歲之后,榮名、事業又在哪里呢?詩至“乃悟羨門子”又一轉,說從中悟出了古代仙人羨門子之所以求仙的道理。回過頭來再想想過去為事業孜孜以求地奮斗、為榮名恓恓遑遑地奔走是多么地可笑!噭噭,哭號聲;嗤,笑聲。 “噭噭今自嗤”,言破涕為笑,十分傳神地刻畫出醒悟之后自笑過去愚盲的神態。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認為人生虛無,主張隱逸求仙。所以過去評論多指出它思想消極的一面。但是,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思潮來分析,它又反映出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一,這種消極思想,實質上是作者處在那黑暗的時代,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的曲折表現。二,從思想文化方面來說,魏晉時代儒家正統思想受到巨大沖擊,偶象的垮臺,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覺醒,顯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阮籍對過去崇尚儒術、向往賢哲的否定,實際上也是這股逆反浪潮的反映。
上一篇:詠懷詩八十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詠懷詩八十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