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嘲甄士隱 癩頭和尚》
慣養(yǎng)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
《紅樓夢》中,名字與“真事隱”諧音的鄉(xiāng)宦甄士隱,這一日正抱著女兒英蓮站在門口看熱鬧。方欲回去時,忽見一僧一道,瘋瘋癲癲,談笑而至。那僧看見士隱抱著英蓮,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說:“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士隱聽了,知是瘋話,也不去睬他。那僧還說:“舍我罷,舍我罷。”士隱不耐煩,便抱女兒撤身要進去。那僧乃指著他大笑,口內念了上面這首詩。
這是一首七絕,又是一則謎語。內容暗示英蓮的一生遭遇。這里的“菱花”,就是指的英蓮。“雪”和“薛”諧音,指英蓮被薛蟠強占作妾后,改名為“香菱”、“秋菱”。
英蓮好端端地怎么會被人搶去作妾呢?說來湊巧,只因時值元宵佳節(jié),甄士隱命家人抱英蓮去看社火花燈。家人一大意,英蓮被拐子抱走。至十二三歲時,已出落得花容月貌,拐子便把她賣給了公子馮淵。誰知節(jié)外生枝,這馮淵鄭重其事,約好三日后迎娶。這拐子為了多得錢,乘空兒又把她重賣給了號稱“呆霸王”的浪蕩公子薛蟠。于是馮、薛兩家便爭了起來。薛蟠仗著錢勢,打死了馮淵,搶走了英蓮,逍遙到京都賈府去了。
英蓮到了賈府,改名香菱。沒多時,這浪蕩公子又娶了正妻,又和妻帶來的丫頭寶蟾不清不楚。于是香菱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菱花空對雪澌澌”,就是借喻英蓮“生不逢時,遇又非偶”(脂硯齋評),定然遭到摧殘的意思。菱,在夏日開花,而竟遇上了冰雪; “澌澌”,是形容下雪的聲音。
“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就是指英蓮元宵節(jié)被拐,和葫蘆廟三月十五起火殃及甄家被燒得一干二凈的事。
這是天災,也是人禍。甄士隱因遭橫禍,“只得與妻子商議,且到田莊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鼠竊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難以安身。士隱只得將田莊都折變了,便攜了妻子與兩個丫鬟投他岳丈家去”(《紅樓夢》第一回)。
這里,我們已能清楚地看出,封建社會末期,社會上的騷亂與動蕩,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相互傾軋、排擠與鯨吞。中小地主階級在天災與人禍的威逼下被分化出來,社會的道德更是日漸淪喪。
小霸王薛蟠,仗著舅父王子騰和姨父賈政的勢力,為非作歹,打死人可以逍遙法外。而削尖腦袋鉆營官場的賈雨村,只為薛蟠一案牽連到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利益,便置公理、恩情(甄士隱曾資助賈雨村赴考)于不顧,昧心地判了個“葫蘆案”,草草了結了冤死鬼馮淵,又害苦了無依無靠的英蓮。
因此我們說,英蓮的悲劇命運是社會造成的。作者為她取名英蓮(與“應憐”諧音),就可見作者對她所寄予的同情。
但詩的第一句卻說:“慣養(yǎng)嬌生笑你癡”,是說她命該如此,你(指甄士隱)又何必對她百般疼愛呢?這,是一個策略、一個幌子。看得出來,作者在“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回里,對當時社會內幕的揭露是多么大膽,多么辛辣,多么無情!
為了掩飾這一大膽而危險的描述,作者不得不借癩頭僧之口,唱出了這首讓人捉摸不透的詩。用“命運早有安排”、“遭遇本該如此”的輪回宿命觀點,掩蓋作者的真實意圖,掩護作者與作品撤出火力點,幸免于難。這也就是在這段政治風云的描寫之后,作品為什么峰回路轉,一復而為第五回著意描寫太虛幻境“兒女情深”的道理。
作者的這種安排,不僅是巧妙的,也是必要的。
這首詩從藝術技巧上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不過用的是“借喻”手法,影射人物的命運遭遇,有如謎語一樣耐人咀嚼。
上一篇:《參禪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嘲頑石幻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