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甫《長安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金]李獻甫
長安道,無人行,黃塵不起生榛荊。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向事百二秦之形,只今百二秦之名。我聞人固物乃固,人不為力物乃傾。將軍誓守不誓戰,戰士避死不避生。殺人飽厭敵自去,長安有道誰當行。黃塵漫漫愁殺人,但見蔽野雞群鳴。河東游子淚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長安道,無人行,長安城中若為情。
《長安行》,樂府曲名。晉傅玄有《西長安行》,陸機有《長安有狹斜行》等。本篇為擬樂府雜曲歌辭而作。
《長安行》一詩,當寫于金哀宗正大(1224—1231)年間,也就是李獻甫“尋辟長安令”(見《中州集》第496頁)期間。作者以眼前所見長安戰后之殘破景象有感而作,抒發了作者對戰爭破壞性的感傷之情與深刻認識。
此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從開頭至“戰士避死不避生”。第二層,從“殺人飽厭敵自去”至“但見蔽野雞群鳴”。第三層,從“河東游子淚如雨”至末尾。
詩的第一層,寫長安地處秦地,歷來享有“百二秦之形”之美名,雄觀勝地, 堅不可摧應是熱鬧繁華之地。 “百二”,言秦地險固,百倍于天下。《史記·高祖記》載:“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集解》引蘇林曰: “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然而現在的長安卻面貌全非,蕭條荒涼之至。道無行人,滿目榛荊; “將軍誓守不誓戰,戰士避死不避生”。試問“百二秦之形”何以存焉?無怪乎“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見解:“人固物乃固,人不為力物乃傾”,透辟地閘明了人與物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這里從實踐到理論,由感性到理性,步步升華的寫法,顯示出作者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的思想深度。
詩的第二層,僅有四句,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敵兵橫行恣肆,野蠻殺戮的囂張氣焰。敵兵橫行,野蠻殺戮,是造成“長安道,無行人“生榛荊”, “百二秦之形”衰敗傾倒的直接原田。該層第一句著一“自”字,可謂一字千鈞,更換不得。如換成“離”字,就會削弱原詩的感情色彩,顯示不出敵兵的“殺人飽厭”后的那種自命得意氣焰囂張的神情。若換成“遠”字,也不行。為什么敵兵殺足殺夠,以至殺膩了,要遠遠離去呢?
詩的第三層,寫詩人就眼前的蕭條景象和過去發生的敵兵野蠻殺戮的殘狀而感傷。前兩句承上,正面描寫,用“淚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 (“迷”,看不清。)來表達感傷至深。 “若為”,即怎么樣。詩的開頭寫的是“長安道”,詩中的“長安有道”寫的也是“長安道”。那么長安城中又是什么情景呢?末句,作者把筆一轉,似乎要寫長安城中的景況,隨之戛然而止,巧施懸念,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思考。這個懸念既省墨,又含蓄,顯示出作者為詩頗具匠心。
本詩善于運用同一事物的對立矛盾,來揭示深刻的道理。如: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 “有浪亦已平”; “百二”,“百二秦之形”“百二秦之名”等。作者運用“高山”、“大河”、“百二”等同一事物的對立、矛盾深刻揭示出秦地的變化,容易激起讀者聯想和思考,收到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長安有狹斜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陶凱《長平戈頭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