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個雨霧濛濛,寂寂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駱家的園亭里。索寞之中,心里縈繞著對兩位遠(yuǎn)隔重城的朋友的思念。情動于中,詞達(dá)于外,于是,詩人寫下了這首頗富情韻的小詩。
題中的 “駱氏亭”,馮浩曾引 《白氏長慶集·過駱山人野居小池》 詩及杜牧所撰《駱處士墓志》考證說是駱峻灞陵寓居中的水榭。其說也比較含糊。既非當(dāng)時名勝,實亦無足深考。“崔雍崔兗”,是詩人的重表叔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二十一歲的時候,曾轉(zhuǎn)依于崔戎門下,受到崔戎的賞識并表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情誼,詩人曾有詩描寫二人:“仲子延岳年十六,面如白玉欹烏紗。其弟炳章猶兩丱,瑤林瓊樹含奇花。”(《安平公詩》)他同崔戎的兩個兒子相處得很融洽,懷有深深的友情。
詩的首句點出了投宿處駱氏亭的環(huán)境。“竹塢”,四面如屏的竹林深處。“水檻”,臨水的亭。多么幽雅,多么寂靜,亭軒臨湖而立,四圍青竹環(huán)抱,碧水悠悠,紅塵不到,難得有這樣的亭館投宿。這樣的環(huán)境,在通常人的意念中,往往是分外恬然十分愜意的。但對有所思念、有所懷想的人來說,清幽的環(huán)境會更添一番深沉孤寂之感,幽靜清寥的境界亦愈能使人產(chǎn)生惆悵之情。因而第二句自然過渡到別緒思情之上: 崔氏兄弟現(xiàn)正住在長安,那里內(nèi)城連外城,重疊相接,我和他們相隔遙遠(yuǎn),會面無期,所以更為深深懷念他們。遠(yuǎn)隔重城,思念日深,地理上的隔絕也許更令人時時拉緊精神上的聯(lián)系,隔絕似乎反而縮短了雙方的距離,感情也更為深切。詩人在這里巧妙含蓄地表達(dá)了對崔雍、崔兗兄弟的一片深情。
第三句仍然回到眼前景物上來。時令雖已深秋,但天氣陰沉,雨意正濃,所以連霜也下得晚了。客居他鄉(xiāng),思念朋友,心情本來寂寥,幽靜的環(huán)境,已添一番思緒,現(xiàn)在又陰霾欲雨,四望迷濛,就更牽動一腔愁緒,滿懷憂情,心中變得更加黯淡。
第四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深秋遙夜,景色凄清,風(fēng)吹枯荷,瑟瑟作響。說“留得枯荷”,似乎這枯荷是專為詩人“聽雨聲”而設(shè)的。宋吳文英:“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唐多令》)與此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由聽而想,由天氣常陰而想到淅淅瀝瀝的秋雨,想到雨點打到枯荷上,發(fā)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對于這樣一個旅宿思友,長夜不寐的人來說,枯荷秋雨的清韻或許也能略慰愁思,稍解寂寥吧。感念于此,詩人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但這雨打枯荷的單調(diào)而凄清的聲音并不能化解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反而更增加了環(huán)境的寂寥,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正是“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 《聲聲慢》)。
后人對李商隱這句詩特別喜歡,推崇備至,曹雪芹的 《紅樓夢》 第四十四回,林黛玉曾經(jīng)說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所說“最不喜歡”的話,并非實意。小說中賈寶玉所欣賞仰慕的人物北靜王水溶,曾對賈政贊寶玉,開口就用李商隱 “雛鳳清于老鳳聲”的詩句。對此,脂硯齋評曰:“妙極!開口便是西昆體,寶玉聞之,寧不刮目哉!”黛玉所說的話不過是采用了欲揚先抑的辦法,目的是著意強(qiáng)調(diào)這一句詩。
這首小詩只不過是抒發(fā)了一種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但是藝術(shù)上卻頗具匠心,情景交融,渾涵無跡。通首空靈婉曲,神韻悠然。
表面上看去,這首詩純是寫景,但經(jīng)仔細(xì)品味,才看到它竟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寄懷”是詩的主體。詩人寄懷人之意于晚秋蕭瑟景象之中,全由空間運思,意在言外,這種情和意不是一覽無余,而是徐徐吐露。雨打枯荷的聲音中暗藏著永夜不寐的懷人之情姑且不說,而這聲音能聽見,也是十分自然的。“秋陰不散”,狀欲雨之態(tài),埋伏了“雨聲”;“霜飛晚”埋伏了“留得枯荷”。于是,夜宿之情便因聲而傳,而聲音的描繪也就工細(xì)且不露雕琢之痕,絲絲引出,徐徐而至。正如清人紀(jì)昀在沈厚塽 《李義山詩集輯評》一書中所說:
不言雨夜無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說則盡于言下矣。“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懷之意,全在言外。
指出了本詩以景托情,寓情于景,脈絡(luò)精細(xì),刻情工致的特點。
古典詩詞中,雨打荷葉、雨打芭蕉、雨打梧桐,都是詩人筆下經(jīng)常描寫的意象。在唐代詩人中,孟浩然曾說:“燭至螢光滅,枯荷雨滴聞。”(《初出關(guān)旅亭夜坐懷王太校書》)以枯荷雨滴寫懷人之情。杜牧說:“連云接塞添迢遞,灑幕侵燈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雨》)用雨打芭蕉寫深夜不眠的孤寂之情。溫庭筠也曾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更加深了離情別意。這些描寫雨聲都是實寫,而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寫雨聲卻是化實為虛,說“雨聲”,并非真雨,而是從“秋陰不散”的雨意中生發(fā)出來的。李商隱在另外詩中還有:“新灘不悟游人意,更作秋來夜雨聲。”(《二月二日》)晚唐另外一位詩人杜常也說“朝元閣上西風(fēng)急,都入長楊作雨聲。”(《華清官》)這里都是虛擬,在空靈不盡處落墨,使詩更顯得情韻悠悠,可謂,點點滴滴,聲聲有余情。
上一篇:李商隱《宮辭》
下一篇:李商隱《寄令狐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