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裳迮紅袖
(春歌之二)
羅裳迮紅袖,玉釵明月珰。
冶游步春露,艷覓同心郎。
“羅裳迮紅袖”,羅裳,羅裙。羅,絲織品,質地疏薄,透氣,穿著滑爽。《釋名·釋采帛》: “羅,文羅疏也?!鄙?,下身的衣服,即裙子?!对娊洝ぺL·綠衣》: “綠衣黃裳?!泵珎鳎?“上曰衣,下曰裳?!卞?,通“窄”,不寬。紅袖,大紅的衣袖。古代女子以窄小緊身的紅襖長袖為入時、美觀。 “玉釵明月珰”,玉釵,玉制的發釵,珍貴精美。明月,指明珠?!冻o·九章·涉江》: “被(披)明月兮佩寶璐?!蓖跻葑ⅲ骸把约罕?披)明月之珠,要(腰)佩美王。”珰(dang),古代女子的耳飾,即耳墜。明月珰,用明珠鑲制的耳飾。漢樂府《孔雀東南飛》: “耳著明月鐺?!钡谝?、二兩句是說,姑娘穿著羅裙,上身是窄小緊身的紅襖,長袖,艷麗入時,頭上戴著玉制的發釵,還有明珠鑲制的耳墜,光彩華貴。前句寫衣著,后句寫首飾,用白描的手法,不用比興,如實地刻畫出了一個美女的形象。除此之外,如何描寫美女形象,還有一個描寫重點、描寫部位的問題,一般文人的傳統寫法是從美女的眉、眼、口、鼻一直到臉龐、脛項,都作具體的描繪, 重點在于突出美女的容貌。譬如說“柳眉大眼” “櫻桃小口”等等。而這首民歌的作者卻不這樣,他們拋開文人傳統的寫法,創造出了一種民歌常用的“服飾描寫”的手法。俗話說“人憑衣飾馬靠鞍”,采用“服飾描寫”的手法,重點突出衣著、首飾,首先給人一個整體的鮮明的印象,至于面貌卻留給聽者(或讀者)去想象了。這是一種實寫“服飾”,虛寫“面貌”的虛實相間的寫法,既實寫外觀鮮明的形象,又留有虛幻想象的余地,使作者與讀者思想溝通,共同塑造出人物的形象,不能不說這種手法是高人一籌的。漢樂府《陌上?!吩诿枥L羅敷之美時,就拋開文人“面貌描寫”的手法而采用了“服飾描寫”的手法,從而得到了成功。你看“頭上倭墮,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作者并沒有描寫羅敷的口鼻眉眼,而是從服飾方面刻畫羅敷的形象。這首民歌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采用了“服飾描寫”的手法,也是成功的。
下面請看第三句“冶游步春露”,冶,通“野”,冶游,即野游,各處游逛。步,腳步,這里用作動詞,踏,踩。春,陽春,點明季節,直破《春歌》之題,同時又隱喻“心”,暗含男女愛慕之情在內。露,露珠,清晨或夜間才有露水,點明具體時間。踏露而游,很可能是大清早就出門春游了,也說不定是野游一夜,天亮仍未歸呢!那么這位少女踏露而游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艷覓同心郎”。艷,鮮明美麗。覓,尋找,挑選。同心郎,心心相印的如意郎君。結果怎樣呢?民歌里沒有說,全留給讀者(聽者)去想象了。當然不排除偶然成功的機會:這位大膽美麗的姑娘找到了“同心郎”,得到了幸福。你看: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讀曲歌》)這不是勝利者難得的喜悅和幸福嗎?但是在罪惡的封建社會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是不可能的,以悲劇而告終才是結局的必然性。你聽: “懊惱奈何許?夜聞家中論,不得儂與汝!”(《懊儂歌》)即使找到了“同心郎”也是不能團圓美滿的。不幸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會制度造成的。不論結局如何,這首民歌在思想性上至少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妝飾打扮而野游,不是去會情人,更不是去賣弄風情,而是正當地替自己去找可心的丈夫,這是封建社會千萬個被壓迫女子的理想與愿望。正如一首《子夜歌》所說: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他們“兩心望如一”,希望與心上人成雙成“匹”,這與當時貴族官宦所寫的淫靡黃色的“宮體詩”是截然不同的。二,在封建社會里,女子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被關在閨房里,婚姻聽從“媒妁之言”,由父母作主。這首民歌中的女主人公敢于沖破封建牢籠,走出閨房,自找“同心郎”,這種大膽舉動的本身,就是向封建社會作斗爭,就是向封建禮教挑戰。如果說,前兩句是從“服飾描寫”的角度,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那么后兩句便是從“行動描寫”的角度,用內在虛寫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大膽追求婚姻自主、敢于和封建社會制度斗爭的巾幗英雄形象。人物形象至此才臻于完美,形象塑造至此才算完成??傊?,這首民歌是一首反封建的頌歌,在75首《子夜四時歌》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種葛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莫愁樂|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