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野田黃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魏]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本篇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歸入《相和歌辭·瑟調曲》。清朱乾《樂府正義》說:“這首詩是“自悲朋友災難無力救援而作”。據《三國志·陳思王傳》記載:曹植才華出眾,又有丁儀、丁廙兄弟和楊修等作為他的羽翼,曹操想立他為太子,后因曹植放蕩不羈,失去了曹操對他的寵信,立曹丕為太子。曹操擔心曹植依仗丁氏兄弟等為羽黨,發生政治變故,先借口殺掉了楊修。曹丕即位后,又殺掉了丁氏兄弟及其全家。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全詩十二句,開頭兩句,運用象征手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秋冬之交自然變化的景象,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嚴峻險惡的氣氛。李光地《榕村詩選》說: “海水揚其波”承首句,言風著樹,則作波浪之聲也。”張玉谷《古詩賞析》說“高樹多風,海大揚波。”這些解說雖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兩句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透過這一景象去挖掘它的象征意義, “高樹”句是暗示最高統治者的險惡;“海水”句則預示群小,推波助瀾,慫恿最高統治者,陷害自己的朋友。三、四兩句,就揭示了頭兩句的真實含義,詩人以“利劍”喻權勢,緊承首兩句詩說,在險峻的環境下,如果手里沒有掌握最高權力,又何必結交許多朋友呢?這就以反問的語氣,把自己失去太子繼承王位的苦悶心情,委曲婉轉地表達出來,以此來抗爭曹操和曹丕對自己朋友的殺害。
如果上述四句是運用象征手法,抒發自己失掉政權不能解救朋友危難的悲憤心情,那么, “不見”以下八句則通過一個少年拔劍捎破羅網解救黃雀的寓言故事,幻想有朝一日能夠“利劍”在握,解救自己朋友的危難。詩人用“鷂”和“羅”象征兇惡的最高統治者,以雀暗喻自己受害的朋友,以“少年”作為自己追求的英雄。以“羅家見雀喜”來形容最高統治者及其群小加害自己朋友的喜形于色的卑鄙心理,以“少年見雀悲”抒發自己眼看朋友遭難的悲傷。 “拔劍”以下四句,使詩歌又進入了一個幻想的境界,繪聲繪色地描繪英雄的少年,揮動手中的利劍,斬斷羅網,使被捕的黃雀重新獲得自由,它高傲地飛向藍天,忽而又從藍天飛下,向這位英雄的少年表示深深的謝意。這是對羅家見雀喜的沉重打擊,也是詩人強烈的要求解救落難友人的愿望。
總之,詩人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面對的現實卻是極其殘酷的,在這里,現實與理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發生了強烈的沖擊,詩人正是通過描繪這一無法解決的矛盾沖突,找到了抒發自己不能解救朋友遭難的悲憤心情的最好的藝術手法。
上一篇:戎昱《采蓮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必恒《鐃歌六章·從軍樂》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