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吟
(唐)王維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①。
隴頭明月迥臨關②,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馀戰,麾下偏裨萬戶侯③。
蘇武才為典屬國④,節旄落盡海西頭⑤。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年),盛唐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王維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王維兼通音樂,工書畫,是唐朝大畫家,故而能以音樂、繪畫之理通于詩,自成一宗。他的詩,各體都擅長,其中以五言律、絕句成就尤高。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詞語簡注】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認為其主兵象,可據以預測戰事。
②迥(音jiǒng):在此同“炯”,明亮的意思。
③麾下:指部下。偏裨:指偏將、副將。
④典屬國:漢代掌管藩屬國家事務的官職,品位不高。
⑤節旄:漢代使臣所持符節上的旄繐等飾物。
【內容簡析】
本詩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詩的一、二句,先寫一位充滿游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他渴望建立邊功的壯志豪情。接著筆鋒一轉,順著少年的思緒,詩人在三、四句寫出了月照六盤邊地的景致: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里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寫到這里,詩人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這位老將軍“身經大小百余戰”,曾建立過不少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后又當如何?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萬戶侯,而他卻仍沉淪邊塞!這四句,是全詩重點,寫得悲愴郁憤。詩的最后,引用了蘇武的典故,言其被扣匈奴十九年,盡忠于朝廷,歸國后也不過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上似乎是在安慰關西老將,實際上則以蘇武事說明老將軍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因為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主題,賦予其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全詩格調悲涼郁憤,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唐)張籍《隴 頭 行》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翁綬《隴 頭 吟》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