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斯《江村夜泊》唐山水詩鑒賞
項斯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語稀。
幾家深樹里,一火夜漁歸。
詩人在變動不居的自然中總要選擇某些時刻,而最佳的時刻應是在將達而未達“頂點”之前。因為在到達頂點以前,一切都在展開,這時候人們的想象最易激活。一旦沖過終點線,反倒沒有興味了。這首小詩便是以此取勝的。
詩題為“夜泊”,重點卻放在將泊未泊之際。首句交代夜泊的緣由:天色陰沉,星月隱形,以至連江面也變得漆黑一片,無從辨認。“月落”的 “落”,此處指失落、隱沒,非起落升降之謂。而“江路黑”則透露出船乃在行進之中。
二句寫凝神佇聽,從依稀可聞的人語聲里,揣測前方有著村居人戶。把這一句和第三句聯系起來,不難看出船的動靜。“前村”者,有距離之謂也,暗夜里目既失明,耳則增聰,說話者無意,聽語者則有心,據此可以辨方向、察遠近。“幾家深樹里”則明寫抵達村邊時的所見。由遠聽而近見,距離漸漸縮短,可知船依然在緩緩行進。此無他,欲摸索著尋找一個可供停泊的合適地點,而江村人家自然是宜于作為棲遲之所的。
然則要確定傍岸的最佳地點仍非易事。轉機恰在此時到來: 有舟夜漁歸來,其燈火所指處,不正是夜泊的最佳駐足點么! 幽暗中的一點明火,可指點迷津,直逼終線。眼看詩就要到達“頂點”,詩人便當機立斷,戛然而止,寧留虛白,不為蛇足了。
可見,此詩寫夜泊,選擇的不是“已然”的頃刻,而是“未然”的頃刻。“未然” 比“已然” 含有更多的未知數,因而也最富戲劇性。詩人教我們懂得: 藝術的真趣往往蘊含于運動過程之中 ,而不在完成目的之后。
上一篇:鄭燮《江晴》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景仁《江行》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