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白渠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如云,決渠為雨。水流灶下,魚躍入釜。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元年(前246年), 韓國派水工鄭國向秦國建議修筑水渠,秦采納了這一建議,鑿成了鄭國渠。渠自中山西瓠口(在今陜西禮泉縣東北惠民橋西)引涇水東流,經今涇陽、三原、富平等縣,至蒲城縣注入洛河,長三百余里,灌溉田地四萬余頃,于是關中田地成為沃野。唐代以后,鄭國渠始漸堙廢。
又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采用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 鑿成白渠,起首谷口(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黑石灣村)尾到櫟陽(今陜西省臨潼縣北古城屯),中間流經涇陽、三原、臨潼等縣,至渭南縣北注入渭河中,長達二百里,可灌溉田地四千五百余頃,民以富饒。今涇惠渠,約當古白渠的舊道。
這篇歌辭始見于《漢書·溝洫志》, 《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它是一首贊揚鄭國、白公所鑿二渠溉田利民的巨大功績的民歌。
歌辭十四句,每句四言,言簡意賅樸實無華。起首兩句,先交待了鄭、白二渠的發源地:池陽為鄭渠起點;谷口為白渠引涇水處。三、四兩句告訴我們修建鄭、白二渠的時間順序,鄭國渠在前,白渠為后。
“舉鍤如云,決渠為雨”,兩句又展示給讀者一幅勞動人民戰天斗地辛勤鑿渠的寫意圖:舉锨如云,極言參加鑿渠工程人數眾多;揮汗如雨,極表勞動者的艱辛。
“水流灶下,魚躍入釜”兩句《漢書·溝洫志》缺,據《前漢紀》太始二年補。 “水流”、 “魚躍”似夸張手法極言用水之便,以贊頌鄭、白二渠澤披后世的功績。
民以食為天,要種禾黍打糧食,就離不了水與肥。而“涇水一石,其泥數斗”又能灌溉淤泥又可代糞肥田,真是巧奪天功,造福于人,而人民生活從此富饒起來,使京城長安億萬人口衣食得到充足的供應。
由于鄭、白二渠在農田水利上的巨大作用受到人民的贊揚,而《鄭白渠歌》即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感人至深,流傳千古。
上一篇:趙元《鄰婦哭》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醉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