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葉適·西山》鑒賞
葉 適
對面吳橋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釣,松間雨試茶。
更瞻東掛彩,空翠雜朝霞。
本篇錄自《水心文集》卷之七(即《葉適集》第一冊)
西山,原為溫州郡城以西一帶的山巒及其周邊土地的泛稱。也即今甌海區西山路沿途之地。它南臨瞿溪、郭溪和雄溪三水之匯集之所,集水面積很大,汪洋一片,山明水秀,風光旖旎。那時西山沿會昌湖一帶,別業、名樓錯落有致,為唐宋時代郡城游覽勝地。
* * * *
這首五律結構層次分明:前半首繪“第一家”之清幽環境;后半首狀此居者的閑逸生活。以下依次講解——
前半首:可人的清幽環境
對面吳橋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
首聯先點明“第一家”的地理位置。說它坐落在會昌湖畔的西山地界,這家的對面就是熱鬧的南北通衢吳橋港。但是,詩人沒有說,這“第一家”是誰家,它的具體地點在何處?于是,頷聯加以補述:這個家的周邊,只要是樹,就是成片成片的橘林;只要有水,全長滿了清純誘人的荷蓮。但這還只是給人們提供一點探明“第一家”底細的線索,沒有明言是誰家?在何處?幸好詩人自己在送給友人一首詩中,倒明白無誤地說:“我在水心南岸村,尋常風景不堪論。等于天壤中間住,草醉花迷共記存。”(見《送惠縣丞歸陽羨》)這里,把此“家”說得簡直是一個“草醉花迷”的人間天堂! 這不是“第一家”嗎? 明弘治《溫州府志》也證實了這一點。其中有載:
水心先生故居(宋葉文定公故居),草堂書樓(有匾曰“會昌觀”);又有蓮洲(在宅東門外,小橋跨水入)。菊圃(在草堂南)。
如若進一步了解“第一家”及其周邊景況,還可參見葉適的《水心即事六首》。
詩人在這前半首采取了“打啞謎”方式,先提供必要的謎面,再讓人們去猜揭謎底。這倒是一個有趣的方式,既啟迪人智,又逗人心怡。
后半首:可羨的閑逸生活
竹下晴垂釣,松間雨試茶。更瞻東掛彩,空翠雜朝霞。
這半首的頭一聯(即頸聯),是說詩人諳熟人生,生活得很有情趣:天晴日,偕友人同在修篁竹叢下把桿垂釣;下雨了,則于蒼松林間品品茶,順便談詩論文,或者說說“天下事”。這樣的生活,挺誘人的,既閑逸,又有味,其樂無窮。有時,還呼朋喚友泛舟東門外的“外沙”(即今之浦口)地方,隔江而望,觀賞觀賞那蒼翠欲滴的、于朝霞映照下的掛彩山美景。這就是尾聯的大體意思。“東掛彩”,它是一座小山,位于郡城東邊楊府山的對面,正隔江相望,名叫“掛彩山”。據《溫州府志》載:“掛彩山,在郡城東北二十里,南臨大江,其石壁立,光彩五色,燦爛如彩(即彩色絲綢),績然。”
對于這樣多采的勝景,葉適他們當然不會放過。其實,他曾經多次前往賞玩,并留下了難忘的鮮明印象。因此,才有本詩尾聯的出現,成為全詩的重要組織部分。
* * * *
這首詩的特色,比較容易看出。它文字明快,筆調清逸,富有鄉土氣息。通過它還可以看到“第一家”的主人的生活與氣度,且傳達了詩人對如此人生的贊美與向往。除此之外,還向世人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第一,再現了南宋時期溫州經濟作物的種植狀況
詩中點明了那時西山一帶及會昌湖沿邊,是成片成片的柑橘林;其湖、其河的水面,全種上蓮藕,開遍荷花。其間還有遍野松樹和沿河的竹叢,也十分可觀。這些既供觀賞又供實用的經濟作物,在當時就是農民們的一條重要謀生門路和生財之道。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溫州郊區的“甌柑”和“溫州橘”的生產,已經成為當時全國最大、最優良的水果產地。溫州太守韓彥直還親自總結植橘經驗,寫成首部全國馳名的《橘錄》專著,流傳至今。葉適自己也親賦《橘枝詞三首》(詳見《水心文集》卷之八),從正面加以禮贊。
第二、隱約再現了宋代西山沿湖地帶的繁華景色
自從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811),溫州太守韋庸率眾疏導西境瞿、郭、雄三水,并浚治西山一帶河道,成為后世盛稱的“會昌湖”以來,至宋代其水面仍很大,西自西山旸岙,東達梧埏,并匯人溫、瑞塘河,湖水洋洋一派大湖架勢,湖周生態良好,春賞處處垂柳,夏觀水水映荷,秋看赤橘遍垅,冬有甘菊、拒霜與青竹,呈現著一片逗人美景。那時,沿湖還有許多別墅和名樓。除了葉適的“水心故居“,還有薛師石的“薛氏瓜廬”、鄭賡的“舊園”和著名的思遠樓、會昌觀等等建筑。特別是端午佳節的到來,一支支五彩繽紛的龍舟,爭先恐后地競渡,更令人興奮與愉悅。這里的樓臺,就是觀賞的最佳去處。葉適就有一首“端午登樓”詩寫到這種盛況:
憑高難為觀,樓居勢盡傾,
思遠地不遠,空復生遐情。
土俗喜操楫,五月下駭鯨;
鼓聲沉沉來,起走如狂醒!
唯一有詞集傳世的永嘉詞人盧祖皋,當年任職于淮西,當端午節來臨時,頓起思鄉之情,在自己的《水龍吟·浦江詞》中寫道:“會昌湖上扁舟,幾年不醉西山路。……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他對于當年會昌湖的樂事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上一篇:《兩宋詞·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鑒賞
下一篇:《近代詩歌·龔自珍·西郊落花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