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侯《董嬌饒》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后漢]宋子侯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采桑,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飏!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高秋八九月,白露變?yōu)樗=K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瑟上高堂。
此詩始見于《玉臺新詠》,《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中。董嬌饒,女子名。余冠英疑是樂府舊題。按,“董嬌饒”在唐詩中大都作為美人或歌姬的典故用。杜甫《春日戲題惱郝使君》詩中有“細馬時鳴金腰袤,佳人屢出董嬌饒”。溫庭筠《題柳》詩中有“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饒舞袖垂。”《懷真珠亭》詩中又有“珠箔金鉤對彩橋,昔年于此見嬌饒”。故“董嬌饒”可能是漢代著名歌姬。此詩或者是作者為她所作的自傷之詞。
此詩寫作者在洛陽城東路上的所見,感傷女子命不如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年輕被損,年老被棄的不幸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女子薄命的深切同情。
詩的前六句描寫洛陽城東路上的一片明媚春光。陽春三月,洛陽城東路旁,艷陽高照,桃李盛開,春風吹拂,花葉搖動,好一派大好的春光!接下去四句,寫一個妙齡蠶姑,在行將采桑途中,見到桃李盛開,便用手攀折枝條,結(jié)果使得落英飛墮的情景。蠶姑折花,夭其稚枝,傷其芳榮,自然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也勾出了作者深沉的聯(lián)想和感傷的情懷。于是作者便以花擬人,寫出了桃李同蠶姑的一番爭辯。“何為見損傷?”是桃李對蠶姑折花的責問,所以說話之前先“請謝”,即致歉意。“高秋”四句,是蠶姑為自己折花行為的辯解。桃李終要飄墮,我今折花無礙,傷花何妨?“秋時”四句,是桃李對蠶姑辯解的答辯。“春月” “秋時”,花開花落,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為什么要人為地使花葉過早地凋零呢!“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桃李不只是在為自己所遭受的損害傷感,哀怨,而且是由花及人,想到那些象花朵一樣的女子,何嘗不是年輕美貌時被人損傷,而年長色衰后被人拋棄啊!不僅如此,花開花落,花能復榮,而女子則盛年不再,歡愛永忘,女子的命運事實上連花都不如!難怪作者感慨不已,說他此曲難終,愁腸難解,只有歸而飲美酒以消愁,挾琴瑟以解憂了。
在寫作藝術上,此詩風格獨具,意境幽深。開頭采用工筆細描的手法,繪形繪影地寫出了一派明媚的春光。這春光最能招蜂引蝶,這時節(jié)更使蝶亂蜂狂。這就很自然的在寫景之中,逗出盛年歡愛的影子,為下文感慨盛年易去,歡愛永忘作了墊腳。看起來作者是在寫景,實則托物起興,以花喻人。這樣,下文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也就顯得非常服貼。詩作的主體部分,即桃李同蠶姑的對話,寫得有聲有色,似乎在人們面前玉立著一位既彬彬有禮而又不容玷辱的桃花仙子的形象,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抒寫了深沉感傷的情懷,表現(xiàn)了對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不僅使詩作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而且使讀者在感情上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方回《苦雨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