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磯
位于安徽省繁昌縣荻港鎮1.5公里,安慶至蕪湖的一段江面上。舊名返秦磯,又稱鵲起磯,回瀾磯。板子磯屹立江心、穩鎮中流,氣勢雄偉。磯上昔有鵲起庵,建于明末。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荻港十民捐款重修,立有碑記。現佛像雖毀壞無存,但尚有廟宇三間,碑記、石欄等完好。廟前有千年銀杏古樹,高十余丈,干可數圍,春華秋實,甚為壯觀。上有一塔,明萬歷四年(1612年)知縣楊明遠所建。今存二級,塔有四門、三額,一曰“砥柱大觀”,二曰“天峰聳秀”,三曰“學海回瀾”。板子磯風光如畫,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清乾隆《太平府志》云:“大陽山脈盡此,奔流三面環繞,……近岸小港,水漲時以輕舟搖拽而上,山椒佛寺數椽,蔭以古銀杏,登埠相目,通體欲浮。南北墟煙飛帆劃,景繪天成”。明代周忱有詩贊其景物:“綠樹江中影,叢篁石上根,岸回山勢斷,江狹浪聲喧。”板子磯居長江天塹,突兀中流,扼咽喉之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靖南侯黃干曾“置戍”于此,今城堞遺址尚存。
〔古詩文賞析〕 板 子 磯 明·宋棠
板子磯頭接翠嶺,興來倚棹漫登臨。
懸崖云樹晴猶濕,近岸煙樓晝亦陰。
山擁畫圖浮水面,天垂星斗入江心。
勢吞吳楚千年壯,穩鎮中流亙古今。
板子磯不僅因為是一重要軍事要塞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以其峻美的環境和景色被詩人所贊頌。
明代詩人宋棠的這首詩寫出了板子磯獨特的踞長江天塹,扼咽喉要塞的雄壯氣勢和風光。
“板子磯頭接翠嶺,興來倚棹漫登臨。懸崖云樹晴猶濕,近岸煙樓晝亦陰。”從大江上望板子磯,只見它與太陽山綿亙相接。山上樹木陰翳,翠竹森森。詩人游興正濃,乘著水漲之時以輕舟搖曳而上,再棄舟登磯,拾級至巔上鵲起庵。只見一路懸崖陡峭,氣勢雄偉,崖畔綠樹株株,在陽光照射下更顯得青翠欲滴。庵前的千年銀杏古樹,春華秋實,濃蔭匝地,遮天蔽日,更給鵲起庵增添了無限的深邃之感。
詩人 一眼看過去,映入眼簾的是“綠”,不是一般的綠,而是濃郁的綠。這是板子磯的景色特點之一。無論是板子磯本體,還是磯上的亭臺、樓閣、廟宇,乃至周圍與它相連的太陽山,都籠罩在綠樹的濃陰之中,連太陽光也似乎都融進了濃綠之內,因此才會使“煙樓晝亦陰”。緊接著作者又寫出了板子磯的另一特色——它的壯觀的氣勢。
“山擁畫圖浮水面,天垂星斗入江心。勢吞吳楚千年壯,穩鎮中流亙古今。”登臨其上,環觀萬頃膏滋。望眼前,飛峰浮,尤為奇絕。云海蒼茫,煙波浩蕩,南北墟煙,舳艫飛劃,景繪天成。中流砥柱,勢要截斷長江天險,其雄偉氣勢,實為天下古今之奇觀也。驚鬼工神物之能,嘆鳩江秀氣之鐘。
詩人贊美板子磯的景色,稱頌板子磯的氣勢,更表達了詩人對古往今來歷代的民族精英的由衷的贊頌之情,贊頌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勇做中流砥柱的精神和氣概,也是詩人自己的人生抱負,因此全詩顯得氣勢沉雄,讀來讓人回腸蕩氣。
(葉慶華)
〔現代散文〕 板子磯以其如畫的風光吸引著古往今來的游人,自古就是游覽勝地。昔日,板子磯威鎮中流,江濤拍擊聲聲,磯前帆影點點。沿江有名的大集鎮荻港鎮中,便每每躉來文人雅士,登臨板子磯尋古懷今。明代文士周忱曾有《板子磯》詩曰:“綠樹江中影,叢篁石上根。岸回山勢斷,江狹浪聲喧。廟廢無香火,船來積纜痕。忘懷釣魚叟,欸乃自朝昏。”詩中,那青石上盤生著幽篁,江水中倒映著綠樹、船只往來鎖系繩纜,釣叟垂釣不辨時辰的畫面歷歷如在目前。
磯上曾有一“鵲起庵”,從歷代修建的碑記中,尚可覓見當年的庵堂整齊、香客盛多的繁華景象。現在雖是已難見當年的光景,但庵堂遺址,以及磯山殘存的半截寶塔,卻可令人追思出無限的情懷來。尚存的零星廟宇前,還長有枝葉繁茂的千年銀杏,每到秋深霜重之時,滿樹的紅葉間夾著銀色的杏果,煞是好看。
離板子磯不遠,還另有一風光名勝——“荻浦歸帆”,此景與“鵲嶼江光”的板子磯相映成趣。“荻浦歸帆”的所在地稱鳳凰山。鳳凰山“嵯峨怪異,突出云表,與青山,鵲起(磯)鼎峙江皋”,登山可見“舳艫衍尾”。南宋詩人陸游曾游過這里,從他的《入蜀記》中,可見這里當年也是風光奇異,廟觀兼具的一游玩勝地。
(舒詠平)
上一篇:描寫《李時珍故里》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格子河石林》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