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通天巖記》原文與賞析
洪邁
自英州西南行十五里,至石角頭山。自山麓二百步至山半,有洞門,冷風襲人,雖半春晏溫皆挾纊。不數步即黑,束缊燃火始可入。洞之左,數石相峙,曰菩薩、曰金剛,神晶彩蕩,目如沙中星。振杖陟險,奇詭迭露,其平處可坐數十百人。益深入,石小破如盤盂,見光。卻出,直東又二百步,始大明,雙竅穿豁,垂蔓搖絲,云在木葉間,日影漏入,亂石總總,所謂通天巖也。
行前復持火,過群石外,厥壤坦然; 循其石,砑然有穴。下之,多龍田,皆分塍畛,如綰蛇盤虬仰視; 如復樓閣,去人不遠。其平處復可坐數十百人,撞之坎然如鼉鼓,徙杖亦鳴,意其下必更空洞。其旁一穴。類眢井,不敢探。地出碎乳,散亂如鐵滓,曰龍矢,踐之棘趾。窮高田,有水一丘,其下縈石壁有渠,云春夏交雍沮不可涉。自水丘處,竇甚隘,傴以往,列戶如蜂房,其頂結乳,如珠纓,如流蘇,如裂瓜,如垂蓮,如肺肝; 四壁如椸上衣,有紋摺; 凝于地者,如鬼神形,如幡纛,如帷帳,如筍,如枯木,如禽獸,如器物,多不可名。有冰柱,短長大小不一; 有踴石,博下銳上如璧。遙視之如水,即之飲不盈掬,捫之如龍鱗。旁曰輪藏石,皆棱然,巧非追琢。有羅漢小像,可周可步。有石燕,逢火輒飛去。其幽罅隱竇,莫可窮測。
予書其石曰: 有天地即有此巖,而生是州,官是州,與游子遷客,曾無一言標榜之,遂使名不經人耳舌。吁,可嘆哉! 同游者毗陵邵林宗,新安董謀道,予之叔光晦,弟景徐,報恩希賜師。紹興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記。
我國南方,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石灰巖溶地形發育成許多奇峰異洞,單就兩廣地區而言,如廣東肇慶的七星巖,陽春的崆峒巖、銅石巖,清遠的燕子巖;廣西桂林的蘆笛巖,柳州的都樂巖、武鳴的伊嶺巖等均是佳景叢集的游覽勝地。
《通天巖記》寫的是廣東英德縣 (古稱英州) 境內一座罕為人知的特異巖洞。作者洪邁刻意描摹此處勝景,就是為使這座泯沒不聞的奇洞,重現其誘人的風采,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和興趣。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上考察,這篇游記很有一點開發古代旅游資源的意味。
在寫作手法上,這篇游記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洞景的特點。入洞、游洞、出洞、光線、音響、心情,都使讀者清楚地意識到是在寫“洞”。文章開篇,先交代通天巖的地理方位,自英德向西南行進約十五里,到達石角頭山,再從山麓行二百步左右到半山腰即達洞口。點明所游景點的地理方位是游記這種文體必不可少的交代,其目的不單純是介紹自己的游覽路線,而且還給讀者提供方便,如果有意一游,按圖索驥,一找便得,不必再過多地費時打聽此景點究在何處了。
巖洞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冷風襲人,因此雖然是在溫暖的春季也需穿棉衣才能入洞。入洞后一片黑暗,需要點燃火把照明才能前進。作者先極其概括地說明游洞前的最初感受: 冷和暗,這也正是洞景共有的一般特點。以下便著重介紹通天巖的幽深曲折,洞中有洞的獨特之處。作者以“洞之左”、“直東又二百步”、“行前復持火”等作為導向,移步換形,分別寫出沿途所見之景物,奇麗無比,層出不窮。由于通天巖是以黑暗的巖洞上通天光得名,因此寫景時處處注意光線的變化,凡石壁上有裂縫處,均可透入光線,裂縫有大小之分,光線隨之顯出強弱變化,所見景物或隱秘幽深,或豁然開朗,晦明交錯,大相殊異。洞內地勢有時平坦如坻,有時亂石縱橫,空曠處可昂首天外,見到云在木葉間,低狹處,只能彎著腰才能進去,洞中還有水池水渠,羅漢塑像,見火光即飛去的石燕。總之,作者入洞之后,就像進入神話世界,各色各樣奇特的鐘乳石琳瑯滿目,光輝耀眼。碎裂在地上的鐘乳石,散亂堆積如鐵渣,稱為龍屎; 洞頂凝結的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凝結在四壁的如同掛在衣架上的衣服,甚至連折疊的痕跡全都清晰可見; 地上突起的叢叢石筍透明如水,還有旁出的輪藏石,有棱有角,精細靈巧,巧奪天工。這樣,作者從上下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視角,多側面多層次地予以介紹,使人對洞中全貌和某些細部均有具體明確的了解。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些地方,用拄杖叩擊,蓬蓬作響,如同擊鼓一般。在作者一支生花妙筆的點染之下,整個洞府像是用珠寶、象牙、綢緞和脂粉堆砌而成,而且籠罩著一層深奧莫測的神秘色彩。
在游記中,寫作者為了使別人能獲得如睹其景、如臨其境的切實感受,在寫景狀物中,往往要借助比喻,比喻能使文章格外生動,是積極修辭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在比喻的運用上不僅表現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而且通過對所見景物的一連串比喻,寄寓自己新奇的感受,造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正如鐘嶸所說:“因物喻志,比也。”(《詩品·序論》) 例如作者描繪洞頂凝結的千姿百態、形狀各異的石鐘乳,一連用了五個比喻,這里面用作喻體的事物不僅具有形狀美,還兼具色澤美,象珍珠纓絡的是白色的,象下垂流蘇的是黃色的,象裂開瓜果的是青綠色的,像倒掛蓮花的是粉紅色的,象人的肺肝的是深紅色的。在形容地上凝結的鐘乳石時則連用了七個比喻:“如鬼神形,如幡纛,如帷帳,如筍,如枯木,如禽獸,如器物”,這樣就把石筍石柱或高或低,或粗或細,或大或小,各式各樣的形態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僅使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包含著作者對鬼斧神工般的大自然奇觀的嘆服。因此,我們不能光看到比的一面,還要體察到情的一面,也就是古人所謂“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 (李自蒙語,引自楊慎《升庵詩話》)。作者巧妙地把比喻、比擬、寫照融為一體,使文中的人和物、景與情水乳交融,充滿了一種神奇的意境??偫ǘ裕髡邔懢盃钗?、采用白描與細描相結合,虛實相生,以虛顯實,既補充實寫之不足,又使文章不失于平板,在作者筆下,各種景物全都“活”起來。其藝術效果十分顯著,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獲得真實深刻的美感享受,同時在感情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為祖國多姿多彩的奇麗景色而贊嘆不已。
最后一段是記敘在飽覽勝景之后,作者在石壁上題字說,雖然自開天辟地以來即有通天巖,但生長在英州的人,在英州做官的人,以及來游歷或貶官到這里的人,卻都沒有一句話提到這里的景色,以致使這樣奇妙絢麗的景觀長期泯沒不聞。作者對此表示深深的遺憾和慨嘆。的確,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青山綠水,古建園林,數不勝數,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歷史的或人為的種種復雜原因,許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還有待開發。比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靠香港攝影藝術家陳復禮的介紹才聞名于世的。即以巖洞來說,廣西桂林的蘆笛巖,湖南慈利的黃龍洞都是解放以后陸續開發出來的。有時一篇古代游記就是開發一個新景觀的介紹書,《通天巖記》便是一例。為了更多地開發我國的旅游資源,首先應發掘整理我國為數眾多、精美無比的游記文學。
上一篇:李隆基《途經華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鞏《醒心亭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