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有所思》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趙孟頫
紛紛落花飄,美人在何許?相思杳如夢,寂寞春已暮。一別久不見,一往久不還。相望雖咫尺,如隔千萬山。
《有所思》為樂府舊題,屬古吹曲辭,本篇為趙孟頫所作的擬樂府詩。詩作抒發了深沉的相思之苦。
寫相思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但相思的對象卻各不相同。有相思故國的,有相思故土的,有相思情人的。本詩相思的“美人”所指為何?只有分析全詩才可以看出。
全詩共分兩層,前四句寫相思之深,后四句寫相思之望。
“紛紛落花飄”句,以物起興,為全詩定下了基調。落花紛紛。飄遙不定,一個“飄”字極盡了落花的形態,也觸發了人物的情思:自己朝夕思念的美人現在何處呢?前兩句就把人引入一種低沉、纏綿、哀怨的氛圍之中。
“相思杳如夢,寂寞春已暮”,具體地寫出了相思的情景。 “杳如夢”三字極寫了相思的凄苦。“杳”字所表達的昏暗深遠之意,令人感到無望的壓抑,這昏暗深遠又“如夢”一般的渺茫,更使人感到寒心。就在這昏暗的、飄渺的相思之中,抒情主人公“寂寞”地等待著,孤獨地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到了暮春的季節。這個“暮”字不僅寫“紛紛落花”相呼應,構成特定的暮春景象,而且更主要地說明相思者也已到了暮年,因而其中包含著無盡的凄楚。
如果說,一二句詩為氛圍的烘托,三四句詩就是意境的完成。暮春時節,落花飄飄的環境與相思如夢、孤寂蒼老的心情和諧統一,主體與客體簡直融為一體。獨立成詩,并不遜色。但詩人還是又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寫了后四句。
“一別久不見,一往久不還”,二句同義反復。 “別”就是“往”,“不見”就意味著未還。這種反復在詩中強調了“久”字,也就強化了相思的程度。為“寂寞春已暮”作了注腳。 “相望雖咫尺,如隔千萬山”,進一步告訴人們:久別不見久往不還的美人,并未走遠,而是近在咫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相見,因為“如隔千萬山”。好象隔著千萬山,就是說實際上并沒有千萬山。近而不能相見,不更增其相思之苦嗎?可見,這后四句詩,只在強化相思之苦,并未增加新的內容。但在藝術上卻不可缺,它為我們理解“美人”提供了思路。
如果說“美人”是指情人,那么這個近在咫尺而又久去不還的情人顯然是無情的。但詩中卻無對無情漢的譴責,依然是深沉的愛戀。
如果說“千萬山”指的是阻止情人相會的封建勢力等因素,可是詩中也無對惡人惡勢力的抨擊。而對阻止情人相愛的惡勢力的抨擊即使在封建社會里也無可忌諱。
現在詩人如“千萬山水”一樣阻隔在情人之間的東西如此諱莫如深,顯然有難言之隱。
作為宋室王孫而又仕元為顯官的趙孟頫 心情是復雜的。遺民的輕視,侄子的絕交,故國滅亡的黍離之悲,都為他的詩增添了傷感抑郁的情調。從他那“骨肉生別離,丘垅誰為掃。愁深無一語,目斷南云杳?!?《罪》)的詩句中,可以認為,他所思的美人,就是他的故國故土。物是人非,當然也就咫尺無涯?!俺钌顭o一語,目斷南云杳”與“相思杳如夢,寂寞春已暮”不是屬于同一情感基調么?如此理解才更易看出首句“落花飄”所暗含的正是失去故國的游子的悲哀之情。若此,則“千萬山”就是既指蒙族統治者施于他的壓力,也指他自己內心的激烈矛盾。
本詩在藝術上突出的特征是象征手法的運用。落花、美人、暮春、山均別有所指。象征手法使該詩有了朦朧、渾厚、深沉的風格特點。
上一篇:《有所思》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維楨《殺虎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