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登樓有懷金陵宣城諸友》言情贈友詩歌
百尺西樓十二欄②,日遲花影對人閑③。
春風(fēng)已入片時夢,寒食從今數(shù)日間。
折柳故情多望斷④,落梅新曲與愁關(guān)⑤。
詩成欲訪江南便⑥,千里煙波萬疊山。
范成大在二十九歲中進士之前,曾經(jīng)一度在江蘇昆山東禪寺讀書,并游學(xué)于杭州、建康(南京) 、溧水、宣城等地,交游有李衡(彥平) 、唐子壽(致遠) 、樂備(功成) 、張漢卿、馬先覺等。這首詩,便是詩人在回到家鄉(xiāng)蘇州之后,為懷念他的這些朋友而作的。
首聯(lián)緊扣題目,寫登樓時的所見與所感。在二月三日這個春光融融的日子里,詩人乘興出游,登上了蘇州子城的西面樓。但交游離散,獨自一人,即使景致再好,亦覺興味索然。于是,群芳競秀、萬紫千紅的醉人春色,在詩人的筆下卻變成了灰朦朦的。你看: 太陽懶洋洋的,半天升不上來; 樓下的花樹在斜日映照下的投影,是那樣的安閑、恬靜,絲毫沒有爭妍競秀、怒放盛開的春姿。這與“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盎然春意是何等不同! “日遲花影對人閑” 一句,意緒悲涼,感情凝滯,給全詩定下了一個沉重的基調(diào)。
頷聯(lián)寫登樓的時令、節(jié)候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哀愁,意思是說,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恍惚之間,片時一夢,春風(fēng)已老,春天已經(jīng)過了大半,一年一度的寒食節(jié)在這幾天之間又要到了。古代的寒食節(jié)一般指清明節(jié)前三天,在這三天之中,必須家家禁火,戶戶禁煙。因此人們往往或舉家上墳掃墓,或朋友聚合郊游。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在“寒食從今數(shù)日間”這幾個字里面,還隱藏著一種淡淡的哀愁: 本是一個聚合游樂的好機會,現(xiàn)在卻天各一方,風(fēng)流云散,豈不可哀?
頸聯(lián) “折柳故情多望斷,落梅新曲與愁關(guān)”緊承頷聯(lián),進一步寫對朋友的思念,并引發(fā)出對時事的憂愁。大意是說: 唱一曲 《折柳》古調(diào),回憶相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真令人愁腸寸斷,哀傷莫已; 歌一支 《落梅》新曲,感嘆時艱,讓人為國土淪陷而痛心疾首,憂愁焦慮。“落梅新曲”,指當(dāng)時流行的《江城梅花引》 ,簡稱 《江梅引》。據(jù)洪邁 《容齋隨筆》 記載: “紹興丁巳(七年) ,所在始歌 《江梅引》 ,不知何人所作。己未、庚申年 (岳飛抗金時) ,北庭亦傳之。至于壬戌 (紹興十二年,前一年岳飛被殺,宋金達成和議),先忠宣公 (洪皓,使金被留)在燕赴張侍御家宴,侍妾歌之,感其 ‘念此情,家萬里’ 之句,愴然曰: ‘此詞殆為我作! ’ 既歸不寐,遂用韻賦四闋……”由此可知這支 “新曲” 流行的時日和它所喚起的一種特殊的民族感情。“落梅新曲與愁關(guān)”一句,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
尾聯(lián)又回到 “懷友”的主題,意思是說: 我的懷友詩已吟成了,可是怎樣才能呈獻到我這些遠方的朋友面前,讓他們知道我的思念之情呢?只有找一個去江南金陵、宣城等地的便人把它帶去,可是有沒有這樣合適及時的便人呢?我佇立樓頭,凝望著遠處被千里煙波、萬疊高山阻隔的朋友之所,不禁陷入了深沉而又痛苦的思念之中。
這首詩結(jié)構(gòu)嚴謹簡練,感情真摯深沉,首句直接寫樓之高,省去了如何登樓的瑣碎細節(jié),但透過詩的字里行間,我們依然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詩人先是興味索然登上西樓,中間憶過去,想未來,又回到令人憂傷的現(xiàn)在,無不觸動他悲涼落寞的情懷,最后是詩人佇立樓頭,憑欄遠眺,深深沉浸在對遠方朋友的冥思默想之中。結(jié)句 “千里煙波萬疊山’,意境優(yōu)美,雋永含蓄,不直說懷友而思念朋友之情激如潮,深如海,頗有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之妙。此外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詩人把懷友與傷時結(jié)合起來寫,既使思念朋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切,又給詩歌注入了一定的社會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遠非那些無病呻吟、裝腔作勢之作可比。
注釋
①金陵: 今江蘇南京市。宣城: 在安徽省。②西樓: 即蘇州子城西面樓,亦名觀風(fēng)樓。③閑: 安閑、閑靜。④折柳: 指送別。古人分離,有折柳贈別的習(xí)俗,見《三輔黃圖》。又古曲調(diào)有《折楊柳》 (本與送別無關(guān)) ,后人遂往往取其名另制新詞,也作為賦別的歌曲。⑤落梅: 即《落梅花》或《梅花落》,羌族樂曲名。落梅新曲: 指當(dāng)日流行的《江城梅花引》。⑥便: 便人。
上一篇:《九日寄秦覯》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五更過無錫縣寄懷范參政、尤侍郎》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