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剩禪師》言情贈友詩歌
黑水黃沙滿塞天②,穹廬深處二燈然③。
三更望斷羅浮日④,十載吞殘北海氈⑤。
水月道場聊宴坐⑥,山林心史好重編⑦。
蘇卿有節終歸漢,只是須眉白可憐⑧。
此詩作于順治十四年。是年秋天,屈大均在浙江朱彝尊來訪后不久,即以僧為掩護,離開家鄉番禺,千里北上。先至北京,后又東出榆關,深入滿清大后方遼東。大均這次北上目的是聯絡抗清志士,考察形勢,偵探滿清虛實。到遼東后,曾拜訪同鄉僧人剩禪師,未遇,故作詩相寄。與此詩同題,尚有五律二首,其一有句云“近聞隨部落,又徙賀蘭山”,便是指剩禪師云游未歸。明年,大均從遼東經西北返回時,又到浙江拜訪朱彝尊,并結識抗清志士魏耕,旋即又訪從事地下抗清活動的錢謙益于常熟白茅紅豆山莊,互通情報,策劃鄭成功進軍長江之舉。在此期間,錢謙益曾為其詩集作序稱: “上人……出羅浮,萬里訪剩和尚于千山,不得達,歸而歷神都,望陵廟,感激偪塞,啜泣為詩。嗚呼! 銅人之泣漢也,石馬之汗唐也,楚弓魯玉,于世外之人何與?”披露了大均的行蹤,揭示了其詩的精神風貌。
大均這首七律,幾乎通篇敘寫剩和尚在塞外的經歷,強烈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操。首句概寫塞外風光,第二句由塞外大天地,聚焦到剩禪師生活的小天地。在黃沙迷漫的背景下,有一點燈火閃現其間。視覺效果異常鮮明,并能給人以深刻的暗示,環境是那樣的險惡,而剩禪師的生命之火卻頑強地穿透了沉沉的黑夜。二、三兩聯,具體概寫剩禪師的遭遇和生活。頷聯出句寫剩禪師對家鄉的思念。駱賓王有詩云: “三江歸望斷,千里故鄉遙?!?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baijuy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白居易亦有詩云: “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碑斎?,剩禪師的思鄉之情比駱賓王和白居易要復雜得多,因為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家鄉不僅是他生長的地方,而且還是明朝的 “王土”。思鄉之情是與對故國的懷念緊緊地融合在一起的。當然,從塞外不可能望到家鄉的山川,但天上一輪白日,卻正是剩禪師臆想中故鄉、故國的太陽。然而,家鄉在望不到的遙遠地方,而太陽也已經落山,留給剩禪師的只有無窮的惆悵和亡國悲憤。詩句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對句則概括了剩禪師在塞外嚴酷艱難的生活經歷,并突出了他像蘇武一般堅定的民族氣節和操守。頸聯出句寫剩禪師只是以僧人身份作掩護,一個 “聊”字點破了剩禪師的真面;對句則進一步指出有此身份作掩護,他便可以重新繼續編撰那部寄托亡國哀思和民族意識的明末野史。詩人在同題五律中曾寫道 “漢家臣妾盡,余爾牧羝人。自食天山雪,長懷上苑春”??梢娝麑κ6U師是非常敬仰,并寄以重望的。此聯的意象對照也非常鮮明,一面是空幻的水月道場,一面卻是塵世愛國熱腸。通過對照,突出強調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即使是佛家也不能漠然不顧,當以救國保種為神圣職責。而屈大均的法名亦定為 “今種”,可見其愛國心志始終不渝。尾聯的情調是昂揚的,他相信剩禪師總有一天會回到光復后的故鄉,盡管那時須發已經雪白。這既是對剩禪師的祝愿,也是對復明斗爭的祈禱。
全詩章法井然,首聯以景語總啟,統攝全篇。中間兩聯便是首聯的具體化、細節化。尾聯則以史典寄以期望。在寫法上采用以虛寫實的手法。由于大均并未實會剩禪師,所以他對剩禪師的所有描寫都是在臆想中進行的,主觀色彩相當濃郁。當然作者的主觀臆想又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并非憑空捏造。但由于是主觀臆想的,所以在客觀上又能起到相互期勉的作用: 現實的剩禪師須與詩人想象中的剩禪師相吻合,當然詩人自己也當無愧于他所敬重的人。這樣,寄贈的目的也就在較高的層次上得到了實現。
注釋
①剩禪師: 僧名函可,俗名韓宗騋。廣東博羅人,因撰明末私史, 謫戍沈陽,開法首山寺。②黑水: 黑龍江。塞天: 塞外天空。③穹廬: 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用的帳篷。然同“燃”。④羅浮: 羅浮山,在廣東博羅縣,為粵地名山。⑤吞氈: 事見《漢書·李廣蘇建傳》。蘇武為匈奴所拘,囚禁于大窖中,不得飲食。武乃“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遂將其遷徙到“北海無人處”。留十九年乃歸。本詩中喻剩禪師被流放塞外。⑥水月道場: 佛教法會之一。水月: 取義《大智度論》,為空幻之意。宴坐: 安坐。⑦山林心史: 山林,與塵世相對?!缎氖贰?書名。宋遺民鄭思肖撰,明崇禎時發現于吳中承天寺井中,有鐵函封固,故有《鐵函心史》 之名。⑧蘇卿: 即蘇武,字子卿。武在北海仗節牧羊,節旄盡落,而對漢室忠心不改。及放還,須發盡白。事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上一篇:《喜遷鶯》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尉遲杯》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