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雅)》言情贈友詩歌
伐木丁丁①,鳥鳴嚶嚶②。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相彼鳥矣③,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④,不求友生!
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⑤,釃酒有藇⑥。
既有肥羜⑦,以速諸父⑧。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
於粲灑掃,陳饋八簋⑨。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
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⑩,釃酒有衍(11)。
籩豆有踐(12),兄弟無遠。
民之失得, 乾餱以愆(13)。
有酒湑我(14),無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15)。
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小雅·伐木》是宴會親朋好友的樂歌,表現了對友情的隆尊和敬重,頌揚了友誼之可貴,是一曲友誼的贊歌。《毛詩序》說: “ 《伐木》 ,燕朋友故舊也。自夭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目,友賢不棄,不遺故舊,故民德歸厚矣。”從倫理學的角度,指明了其親友主旨。
詩的首章以興發端,極寫友情之貴,是全詩的根基。人無友情,在社會群體中簡直就無法生活和自安。友情之貴,在于心性相投、道義相交、人際關系融洽協調。詩中不發議論,巧妙地運用興的方法,形象地表現交友的必要。伐木聲聲,興起鳥鳴的和聲。鳥從幽谷高飛喬木,聲聲和鳴,表示著強烈的“求其友聲”。鳥飛鳥鳴,伴隨其鳴聲,群鳥聚集,百鳥和鳴,顯示了自然界鳥類的協同和諧美。這種人人皆能聽其聲,見其形。從視覺、聽覺上感受著鳥類求友的急迫之情的境界,把人的求友感情,移植于鳥類生活的形象中,從而托物見志,引出對人的強大啟迪: 看那飛鳥,還求友朋,何況人類,怎能不求友朋?以鳥喻人,觸動襟懷,使人感慨不已、唏噓連聲。人們能夠篤忠友朋之好,神仙聽到人的尋求友誼,尊重友道,也會恩賞人間和平與安寧,由神靈的嘉許,輕而易舉地把友情之貴推上了高層。這章詩既把人的生命和情感灌注于物,體現著審美的移情作用,也把物獲得的生命和情感移植于人,使物我同一,物的人格化、自然的人化,變成活生生的具有人類情感、思想、愿望的審美對象,達到在物我融合中進行生命交流。詩人憑借活躍的想象和情感的外射,把自我主體伸張于外在自然物里,沖破了人與自然的隔閡,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這就奠定了友愛贊歌的基礎,具有審美欣賞價值。
詩的二章轉向現實生活的描繪。主人熱情過濾美酒,準備鮮嫩的羔羊,肥美的公羊,灑掃房舍,陳列八簋,殷殷之意,拳拳之情,寄托于誠敬的邀請、辛勤的招待之中。詩中具體而形象的詠唱召請諸父、召請諸舅,表達出主人對親友的依戀和感激,表現出人們生活中互相交往的需要。雖有酒肴,卻不以酒肴為交友之資。《孟子·萬章下》 云: “不挾 (倚仗) 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這是古人講究的交友原則。方玉潤 《詩經原始》 引朱善關于交友的話: “人之所以資乎朋友者,以明道也,以進德也。……故以賤交貴而不為諂,以貴交賤而不為屈,以卑就尊而不為僭,以尊就卑而不為貶,內取之同姓而不為昵,外取之異姓而不為泛。道之所存,德之所存,即吾友之所存也,而何貴賤親疏之間哉?”在西周奴隸社會仍然保留有以血親氏族維持群體和階級關系的習俗,人們的日常生活不一定有 《孟子》 和朱善所謂的交友原則和觀念,但是他們重視諸父、諸舅和兄弟之間的親善合作、密切無間,構成了個體行為的動機和目的。
詩的末章描繪宴請兄弟同儕之輩的歡樂。竹碗木碗排成行,兄弟之親莫疏違,人們的失情義,常由食物粗薄所致。我濾好了酒,大家冬冬地敲起鼓,翩翩地跳起舞,趁著閑空,盡可開懷痛飲! 宴會的歌舞盡歡,飲酒相樂,也是借此表達對友情的珍重。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外觀的觥籌交錯,歌舞燕樂之中,隱含著情誼可珍的意蘊,令讀者在欣賞中進行內摹仿的心理活動,享受對友情歡樂進行內摹仿的快感。
注釋
①丁丁 (zheng zheng) : 伐木聲。②嚶嚶: 鳥鳴聲。③相 (xiang) :看,察。④矧 (shen) : 何況。伊: 是,此。⑤許許 (hu hu): 眾人共力之聲。⑥釃 (shi): 濾酒。藇 (xu) :純美貌。⑦羜(zhu) : 五個月的小羊。⑧速: 邀請。⑨饋: 食物。簋 (gui) : 裝食品的器具。⑩阪 (ban): 山坡。(11)衍: 酒多貌。(12)籩豆: 裝食物的器具。籩是竹制器具; 豆是木制器具。(13)餱(hou) : 干糧。 愆: 過錯。(14)湑 (xu) : 濾酒。我: 語氣助詞; 下面三句“我”字同此。(15)蹲蹲 (cuncun) : 跳舞。
上一篇:《〔仙呂〕一半兒》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雙燕離》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