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秦覯》言情贈友詩歌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①。
九日清樽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獨能無地落烏紗?
哲宗元祐二年 (1087) ,陳師道因蘇軾的推薦,以布衣充任徐州州學教授,結束了在汴京寄人籬下的貧困生活,乘舟到徐州去赴任。徐州是詩人的家鄉,想到如今總算可以與妻兒團聚,他心中多少有點欣慰。但同時他又想到與自己一同在京求職的好友秦覯仍還困處京中,心中不禁為老友憤憤不平。時值重陽,詩人于是登高對酒,寫了這首詩寄給秦覯。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首兩句描寫舟行風光。詩人是冒雨乘舟而行,走了整整一天,現在已是黃昏時分。這時,一陣疾風吹來,雨停了,濃云中透出一線明亮的晚霞,給水面布上了粼粼的波光。岸邊叢林中的神祠上暮鴉群集,啞啞噪晚。好一幅秋晚暮歸圖! 然而,我們倒不如說這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 長達十年的京中困居突然之間結束了,前途似乎透出了一線光明,可是自己卻已老之將至。這兩句既是眼前景物的描繪,也恰到好處地起到了比興的作用,一時間勾起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不由令他感慨不已。
“九日清樽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與親朋好友登高聚飲的日子,可是多少年來,詩人為了謀求一官半職而到處奔波流離,窮愁潦倒,哪里還有心思去賞菊登高?真是辜負了黃花的年年怒放! 而今,他終于有了閑暇,可以過一個安安穩穩的重陽節,哪知又只能獨對清樽,無法與老友共聚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詩人不禁一陣悲哀: “清樽欺白發”,怎么連這小小的酒杯,竟也來欺我衰敝,半杯酒才下肚,已令我醺醺微醉了?詩人時年三十四歲,“白發”一詞,主要是說自己精竭神疲,今不如昔。這兩句蘊含著詩人曲折復雜的感情,極為蒼涼沉郁。他把自己此時的心情向老友傾訴,是因為他知道,只有這位與自己“潦倒略相同” ( 《除夜對酒寄少章》 )的好友,才能理解自己,而別的沒有這種生活經歷的人是體會不到的。
既然秦覯是詩人的知心好友,那么他的前途當然也是詩人所十分關心的。因此接下來,詩人便抒發自己對好友的懷念和勸慰。五、六兩句寫懷人。詩人設想: 此時此刻京中好友大概是在登高懷遠吧?一定也記掛著自己! 王維曾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的名句,王勃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的名句,于是詩人糅合二意寫道: “登高懷遠心如在! ”意思是說: “當你登高懷遠時,不要因我不在而難過,我的心永遠在你身旁。” 當此節日良辰,漸入老境的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更是有增無已。“意有加”三字,充分地表達了詩人胸中的這種情意,使詩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緊接著詩人勸慰道: “淮海少年天下士,獨能無地落烏紗?” “淮海少年”指秦覯。覯字少章,淮海人,秦觀之弟。東晉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隨桓溫登臨龍山,一陣大風吹落孟嘉的帽子。桓溫命孫盛作文嘲笑他。孟嘉亦作文回敬,文章寫得很好,得到了桓溫的贊賞。從此這件事就成了重九登高的典故。詩人在這里運用這一典故,一方面當然有切合重陽登高,并問詢秦覯有否作詩的意思; 另一方面,則是勸慰他,讓他稍安勿躁,總有一天會時來運轉得到當權者的青睞。詩人對好友的厄運十分不平,他不相信這位有天下大名的才士會沒有春風得意的時候,所以他用了反問的句式,使這兩句詩充滿了憤激的情緒,既表達了自己對好友的同情和關心,又達到了勸慰好友不要泄氣的目的。
這首詩結構謹嚴,造語妥貼,用典巧妙自然,讀來惻惻感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記師道語云: “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這首詩就體現了他的這一論點。
注釋
①沙步: 水邊沙岸可以泊船的地方。柳宗元《鐵爐步志》: “江之滸可縻舟而上下者曰步。”
上一篇:《義士李國卿歸骨長山哭以送之》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二月三日登樓有懷金陵宣城諸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