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子產論尹何為邑
(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1】。子產曰:“少【2】,未知可否。”子皮曰:“愿【3】, 吾愛之, 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 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4】,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5】。棟折榱崩【6】,僑將厭焉【7】,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8】, 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9】,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10】,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11】。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12】,微子之言【13】,吾不知也。他日我曰【14】:‘子為鄭國,我為吾家, 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 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 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15】,亦以告也。”
子皮以為忠, 故委政焉。 子產是以能為鄭國【16】。
【注釋】
【1】子皮:名罕虎,鄭國的上卿,前任執政大臣。尹何:子皮的小臣。
【2】少:年輕。
【3】愿:老實。
【4】操刀:拿刀。
【5】棟:大梁。
【6】榱(cui):屋椽。
【7】僑:子產自稱其名,子產即公孫僑。厭(ya):同“壓”。
【8】庇:寄托,依賴。
【9】貫:同“慣”,習慣。
【10】敗績:翻車。厭覆:翻車被壓。
【12】 慢: 輕視。
【13】 微: 無, 沒有。
【14】他日: 前日。
【15】 抑: 只不過。
【16】這句話是說, 由于子皮的全力支持, 所以子產能夠治理鄭國。
【賞析】
鄭國前任執政子皮想讓年輕而又忠厚老實的家臣尹何擔任私邑的邑宰, 想讓他從中學習為政之道。 子皮就此事征求子產的意見, 子產不同意, 認為不能將一邑之權交給一個不熟悉政事的人, 而是應該先讓他學好本領, 才能授以政權。 子皮聽從了他的勸告。 子產推心置腹、 深謀遠慮;子皮虛懷若谷, 從善如流, 兩人都有政治家的胸懷和風度。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子產所說的“學而后入政, 未聞以政學也”的觀點,全文圍繞這一觀點而層層展開。 文章首句就開門見山地點明了“子皮欲使尹何為邑。”邑是采邑、 私邑的意思, 為邑是擔任基層行政單位的長官。 子產說:“年紀太輕, 不知能否勝任。”從側面委婉地表示了反對, 實際上, 從后文我們可以看出, 子產認為尹何不能勝任是因為他沒有從政經驗, 年輕只不過是他反對尹何擔任行政長官的借口而已。 子皮猶未悟出子產的弦外之音, 繼續解釋他準備任命尹何的理由:“他很老實, 我很喜歡他, 他也不會背叛我; 讓他學習作邑宰, 也可以增加他的行政經驗, 鍛煉他的行政能力。”
子產在側面表示任命尹何不妥沒有收到效果后, 就正面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說:“不能這樣做。”然后抽絲剝繭、 層層深入地闡明了子皮的想法是錯誤的。 他對子皮喜歡尹何的說法, 有針對性地說:“人們喜歡這個人, 要對他有利。”暗示子皮的作法對尹何并沒有利。 接著用“不會使用刀子卻叫他去屠宰牲畜, 一定會割傷自己”的比喻, 來說明子皮這種作法, 是不明智的。“子之愛人, 傷之而己”, 這樣別人誰還敢得到你的“愛”呢?
為了加強自己的論點, 子產又用了第二個比喻:“如果您有美麗的綢緞, 一定不會讓人拿去練習剪裁。”好的衣料要讓高明的裁縫來做, 而不能讓生手用來練習手藝。 采邑是人們的托身之處, 是包括子皮自己在內的許多人的衣食之所, 卻叫尹何學習著去管理, 以積累從政經驗, 這不是替錦緞的設想多于采邑嗎? 錦緞為小, 采邑為重, 但為什么人們考慮問題時卻重錦緞而輕采邑?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談到這里, 子產自然地引出“僑聞學而后入政, 未聞以政學者也”這一文章的主旨。 子產說, 我聽說學習好了才去當官, 沒有聽說學著去當官的。如果一定要這樣做,那一定是有害的。仿佛隨手拈來,子產又妙用第三個比喻:“譬如打獵,如果射箭駕車都能駕輕就熟,就能擒獲野獸;如果連射箭、駕車都不會,總是為翻車發生事故而提心吊膽,那么,哪里還有心思顧得上獵獲野獸呢?”打獵必先掌握一定的技能(射箭、駕車)才能有所收獲,管理地方行政起碼要有一般的常識和專業知識才能做好工作,二者是同理。
《子產論尹何為邑》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即管理國家事物,哪怕是管理自己封地內的基層行政單位的事物,都必須要由有才能的、經過學習的專業人才來擔當才能勝任。子皮未必不想將自己的私邑治理好,但他用人的標準是:一、個人品性忠厚老實;二、我喜歡他(可能還非常信任他),他不會背叛我;三、至于尹何沒有從政經驗,子皮認為可以通過讓他在邑宰的崗位上實踐學習一下,就能增加他的行政經驗和管理能力。但是,忠厚老實并不是擔任行政管理長官的必要條件,其他不做官的人也完全可以具備這種美德;至于子皮用人的第二個理由,則有親親疏疏的味道,以會不會背叛自己作為用人的準則,而不考慮他的實際行政管理能力,這種緣木求魚的錯誤作法,到頭來只能會是一場災難。文章中最值得討論和深思的是子皮用尹何為邑的第三個理由:他認為沒有行政管理經驗的人只要放在行政崗位上進行緞煉,就能夠積累經驗,進而成為優秀的管理人才(否則,如果預先知道尹何將自己的私邑弄得一塌胡涂,子皮也不會讓他去的)。這和我們所公認的“實踐出真知”,“從游泳中學習游泳”的真理頗有相似之處,而子產所說的“學而后入政”似乎和上述真理相違背。其實不然。對于子皮用人的前兩個理由,于產并沒有下大力氣去駁斥,而對第三個理由,即究竟是“先當官再學習”還是“先學習再當官”,子產和子皮的觀點大相徑庭。他不憚其煩,反復設喻,深入淺出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一共用了“操刀”、“學制”,“田獵”三個比喻,以證明要當官,首先要學習有關方面的知識,然后在行政崗位上將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出成績。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說到底,管理也是一門科學,任何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人,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是難以勝任的。
文章通過對話準確生動地反映了人物性格。子皮聞過則喜,是一位難得的政治家。聽了子產一席話,他當即表示愿意改正錯誤:“說得太好了,我這個人很笨。我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叫人小心剪裁,邑宰,采邑是我托身之處,我卻忽視輕視它。不是你的一番話,我還不知道啊!”并且還進一步將家事委托給子產:“往日我說過請子產治國,我治我的家,我就有所托庇了。現在才知道光這樣辦還是不夠的,我要求你即使我家的事,也照你的意見去辦。”
文章的最后一句:“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它的意思不是子皮通過這件事才將執政的權力交給子產 (在前一年, 即襄公三十年 《左傳》就已記載了“鄭子皮授子產政”), 而是子皮一貫認為子產忠實, 所以放心地把鄭國的政事委托給他。 由于子皮的信任, 子產才能順利地治理鄭國。 子皮這種知錯就改、 不文過飾非的態度令人欽敬, 子產能夠直言相諫與子皮納善如流的態度是分不開的。
子產對子皮的態度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對子皮的勸諫態度恭謙得體、 措辭不溫不火, 先從子皮的“吾愛之”出發, 曉以“人之愛人, 求利之也”的道理。 然后再順勢一層一層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很有工作方法。 他對子皮也很尊重, 將子皮比喻成支撐鄭國的棟梁之材, 如果棟梁毀折, 他自己也將被壓在下面, 所以不能不“知無不言”。 面對子皮的自責和對他忠貞的夸獎, 子產直言相告:“人的想法不同, 就像人的面貌一樣, 不會完全一樣。 我怎么敢說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樣呢? 不過我心里認為是危險的事情, 我還是要奉告的。”子產對子皮的態度誠懇磊落、 公正無私。 子產和子皮彼此能夠肝膽相照, 相知之深莫過于此。
子產在說明自己的意見時, 隨手設喻, 短短一段話竟用了四個比喻,而且絕無斧鑿痕跡。 這不僅使文章說理透徹、 明白易懂, 而且使文勢跌宕不群, 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這是子產善于辭令的表現, 也是他深謀遠慮, 具有出色行政領導能力的一次亮相。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產壞晉館垣》鑒賞
下一篇:《古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