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丘逢甲·離臺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①
【注釋】 ①鴟夷子: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后化名鴟夷子皮退隱江湖。李白詩 《古風》 十八: “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
【鑒賞】 《離臺詩》共六首,作于1895年7月詩人哭別故鄉,攜家內渡之時。題下原有小序:“將行矣,草此數章,聊寫積憤。妹倩張君請珍藏之。十年后,有心人重若拱璧矣。海東遺民草。”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開,舉國憤慨,臺灣人民更是怒不可遏。1895年6月初,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完成了交割臺灣的手續。在這個歷史時刻,曾血書 “拒倭守臺” 的丘逢甲組織義軍奮起抗敵,誓與國土共存亡。激戰二十多晝夜,終因孤軍無援,敗于新竹之役。7月下旬,詩人只得揮淚離鄉,攜眷內遷。這組詩就是詩人渡海內遷時的書憤之作。
首聯開門見山,胸中積憤像火山一樣噴涌而出,直刺賣國權臣。“宰相有權能割地”的宰相,自然是指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下一句的 “孤臣” 則是指作者本人。明、清兩朝雖然不設宰相,而李鴻章卻是權傾一時的宰輔重臣。令人氣憤的是,宰相有權不能守土興邦,而只會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這是對李鴻章的嘲諷,實質上也是對腐敗無能的清王朝的譴責。至于作者自己,雖曾浴血抗敵,卻因孤立無援,無法回天。這是何等深沉的悲憤和疚痛呵! 在這種狂瀾既倒、大廈將傾的形勢下,詩人對無可救藥的腐敗政權算是徹底絕望了。在兵敗內渡之際,他感到自己對補救國事已無能為力,于是發出了無可奈何的哀嘆: 還是像當年的范蠡那樣駕一葉扁舟,隱姓埋名歸隱江湖吧,只是回首遙望山河變色的臺灣故土,我是多么的摧肝斷腸,黯然神傷呵!
也許,在徹底絕望的瞬間,他真的想過再也不去過問那些令人傷心失望的國事而遁世隱居了。然而不,丘逢甲不是范蠡,他并未因悲痛而消沉,他對收復臺灣始終抱著殷切的希望。在他現存的一千多首詩中,大都表現了他眷念故土,熱烈期待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愛國深情。現在吟誦這些詩句,我們仿佛還能聽到一種懷念臺灣、呼喚統一的歷史回聲在海峽兩岸的祖國上空縈繞回蕩。
文章作者:陳淑寬,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陸游·示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俞大猷·秋日山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