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嘉
幼稚扶輪婦挽轅,連顛翁媼抱諸孫。
饑民羸卒如流水,掘盡原頭野薺根。
這首詩記敘的是元軍南侵,金兵潰逃時百姓流離失所、難民無以活命的悲慘景象。全詩描繪了一個完整的畫面,可謂“詩中有畫”的典型。請看,中年婦女也可能是母親,駕著轅拉著車,因為車的負載太重拉不動,她的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扶輪推車。車后是連顛(困頓之極、步履艱難蹣跚而行)的翁媼(老爺爺、老奶奶),他們還抱著孫子、孫女呢。這些羸卒(瘦弱)的饑民如同流水一樣,在兵荒馬亂中去逃難。他們餓了只好用野菜充饑,因此,“掘盡原頭野薺根”。這是一幅多么逼真、多么悲慘的圖畫。在這首詩里,作者成功地運用了白描手法。扶輪的“幼稚”,挽轅的婦女,連顛的“翁媼”、羸卒的“饑民”等,都是作者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了出來,不僅特征顯露,而且盡傳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作者寫了如此眾多人物,唯獨沒有描寫婦人的丈夫,這不是疏漏,而是告訴讀者,身強力壯的丈夫,被抓了壯丁,死活未知。對這些不幸之人,作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同時對戰爭的制造者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憤怒的控訴。作者刻畫人物用的是白描手法,寫景同樣用的是這種手法。詩里作者用寥寥數語將饑民在路上行走“如流水”和“原頭野薺”被“掘盡”的景象盡收筆底,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字里行間表露了蘊含在作者內心的深沉的悲涼。使讀者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特定的氛圍之中,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上一篇:王若虛《還家(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俊民《過古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