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詞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唐五代時,戰爭頻繁,敦煌歌辭中,頗多反映戰事之作。其中多為良人久戍不歸、征婦幽怨之詞,如《搗衣聲》: “良人去,往邊庭,三載長征?!薄抖赐ジ琛罚?“恨征人久鎮邊夷?!薄抖ㄇぁ罚?“塞北征戰幾時休,……寒衣造了無人送,……紗窗孤雁叫,泣淚數千行?!彼鼈儚母鱾€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夫婦離別的痛苦。《鵲踏枝》也是這類題材歌辭中的一首。這首詞選取了靈鵲報喜而征人不回,征人婦與靈鵲對答這樣一個富有喜劇色彩的場面,從新的角度寫出了征人婦盼望良人早日歸家的迫切心情。上片是征人婦對靈鵲的責備。靈鵲幾度飛來報喜,可是良人并沒有回家,征人婦怨惱了,把它捉來關入籠內,不再聽它“報喜不報憂”的“謾語”。下片是靈鵲回答征人婦之辭。鳥兒被擬人化了,人與靈鵲儼然成了對話的雙方,通過心曲的對白,完成了全詞的藝術構想。
全詞圍繞著靈鵲的報喜展開了征人婦的內心活動?!办`鵲”,又名乾鵲、神鵲,《淮南子·汜論訓》高誘注: “乾鵠,鵲也。人將有來客,憂喜之征,則鳴。”《西京雜記》三: “乾鵲噪而行人至?!冰o鳴被看作是遠離家門之人回家的先兆?!抖鼗妥兾募ぐ嬴B名》說得更明確: “野鵲人家最有靈,好事于先來報喜?!冰o也是人們心目中和平幸福的象征。敦煌歌辭《宮怨春》云: “柳條垂處處,喜鵲語靈靈,焚香稽首表君情?!?“愿天下銷戈鑄戟,舞日清平。”由此可以推想,聽到鵲鳴而不見夫回的征人婦的內心痛苦。
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是本詞成功之關鍵,唐人詩很多寫到鵲,如李紳《江南暮春寄家》: “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表n偓《幽窗》:“無憑諳鵲語,猶得暫心寬”等。但鵲鳥只是作為一種象征物出現,不能理解人的思想,更不能與人對話。這首詞中的靈鵲,卻具有活潑潑的人格,它善良、向往和平、愿征人早回。
整首歌辭通過征人婦與靈鵲的對話,寫出了征人婦對和平幸福生活的熱烈向往。語言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新穎靈活,體現了濃厚的民歌風味。其中,“在”、“向”等襯字的運用,還保持了早期詞體的特征。
這首詞上下片用韻不同。上片是征人婦語,下片鵲語,因此換韻。不過也有人認為,在唐五代西北方音內,上片的“語、據、取”與下片的“喜、里”韻母相同,并未換韻。下片兩用“里”,則為早期民間詞不避重韻的現象。
上一篇:《鵲踏枝·馮延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鶴沖天·柳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