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如此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元人千方百計誘降文天祥,皆失敗,無奈,只能再次將他押送窮北,第一程是從廣州到南安軍(江西大庾)。江西是文天祥的故鄉,也是他組織義軍英勇抗元,威鎮全國的地方,然而也是他率領的督府軍慘敗的地方。五月二十五日,他來到兵災后的故鄉南安軍,寫下了這一首詩,并開始絕食。當時他估計再過七、八天就可到吉州(老家廬陵縣屬吉州),便可以盡節于故里,歸葬于本土,那么,他仍死在南方大宋的故地,他仍不失為烈士,而且可免到大都后的凌辱。下定絕食決心后,寫好《告先太師墓文》,派隨從先到廬陵在他父親文儀墓前誦讀焚化。他估計到這一天就可以“瞑目長往,含笑入地”了。
這首詩一、二兩聯說自己從廣東入江西,經過梅嶺,一登梅花嶺上,就明顯感到南北異路。當年由北而南,滿懷壯志,抗元復國,而今由南而北,身為囚虜,國破家亡。他把南邊作為故國,所以說“出嶺”。和押解的元軍一道出嶺,在囚車中歸故鄉,這都是他始料不及,而今卻是殘酷的現實,他無限屈辱憤懣,在原是纖巧的回環句式中注入了壯懷激烈的內容,精彩頓異,鏗鏘作響。
下兩聯,他目睹經過元軍焚殺的故鄉山河,依舊存在,正是“國破山河在”,而且故國山河,千年萬代永不滅;可是“城郭”人民, 已非昨日舊貌,元軍對凡是抵抗得越激烈的地方,殺戮焚燒得越厲害,甚至有血洗全城的。文天祥對故國的忠貞、懷念,對元軍的憎惡、憤恨,全都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了。
如今經過故鄉,去大都投降敵人,是萬死不為的,于是他下了決心,決心以死相抗,“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行采薇”是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上的故事。這兩句表現了他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全詩洋溢著愛國的深情和以死殉國的決心,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上一篇:《勘會賀蘭山主·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山詩·韓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