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招隱》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左思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是招喚隱逸山林的公子王孫回到人間社會。這詩的題目也是招喚隱士回來的意思,而內容則寫招隱士的結果是反而被山林美境吸引了,招隱的詩人自己要隱居山林了。實際上,這是一首反招隱詩,一首山林隱居生活的贊美詩。而由于它是通過招隱變為歸隱這一過程來表現的,因此顯得清新別致,饒有情趣。
詩分四節,每節四句。第一節寫進山招尋隱士。既然是招隱士回來,當然是抱著世俗觀念進山的。因此,詩人情緒并不愉快。為了招隱士,他得拄著拐棍爬山路,而且是從古到今都荒涼的道路。山里只有洞穴,沒有房屋,但卻聽見了山上有彈琴的聲音。想來是有隱士居住的,也許不虛此行,會找到隱士。第二節便寫尋找隱士。登上山岡探望,并未見有彈琴的隱士,卻發現了一個美妙的天地。潔白的云彩停留在北面背陰的山岡上空,分外鮮明; 紅艷的花朵映照在南邊向陽的山林之中,美妍奪目; 山石間的泉水在洗漱著美玉般的山石,那么清白; 溪水里游來游去的小魚,有的浮上水面,有的沉在水底,如此自在。這是一個鮮明美妍、清潔自在的天地。詩人被這意外的發現興奮感動,終于恍然大悟。第三節就寫自己的體驗和覺悟。原來進山來聽到的琴音,就是這美妙的大自然山水林木之音,不必是人為彈奏樂器的聲響。而且還領會到,也不須再等待那隱士發出高歌長嘯,然后再循聲尋找,因為這風吹叢叢灌木的聲響就是一種悲哀吟詠。詩人沒有找到隱士,然而隱士的情操,隱士的音容,隱士的形象,已經在他心中涌現出來,并且溶化在他的思想感受之中,仿佛不知不覺地變為他所要尋找的隱士。所以末節就寫他自己的變化。他進山帶來的干糧加進了隱士服食養生的菊花,他那身士大夫穿戴,佩帶了隱士標揚清高的蘭花。他變成一個吃穿都隱士化了的招隱者。于是,他對這招隱任務厭煩了,對這世俗服飾嫌惡了,走得也累了,負擔累贅了,索性丟掉這束縛的發簪,就在這美好山林當個隱士,輕松自在地過清高隱逸生活。
招隱變為歸隱,畏懼山林變為愛好山林,這轉變出自體驗,有個比較。招隱使詩人從門閥官場和繁華城邑,來到隱士棲居的荒涼山林,從熟悉的生活來到陌生的環境,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將隱比仕、將山林比都邑、將淡泊清靜比榮華富貴的比較過程,結果是作出新的抉擇,棄仕歸隱,愛山林而惡都邑,取清高而舍榮貴。實質上,這是兩種生活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比較抉擇,山林作為清高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歸宿,仕途作為污濁的物質追求和道德淪落,詩人選擇了前者。因此它的藝術特點是明顯的。除了結構上以首尾點出從招隱到棄仕的轉變,顯示中間經歷轉變過程,以及在遣詞造句中注意點出仕隱對比之外,它最主要的特點是抒情性、議論性和概括性三者的融會一體,飽滿地表現出詩人的自我形象,個性風格突出,形成前人評論所說的“風力”或“風骨”,在精神上、氣概上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并不以山水自然的客觀形象的美妙迷人和精致的描寫藝術取勝。
首先是抒情。它每一句每一節都飽含真情。開始視山林為“荒途”,山中無住房,明顯流露厭煩情緒。然后發現美妙景觀,興奮喜悅,不由自已。之后恍然有悟,感慨不已。最后愛此舍彼,情不自禁。通首貫串詩人起伏變化的真實飽滿的感情。其次是議論。開始指點 “橫古今”的“荒途”,嫌惡只有“巖穴”而“無結構”,便是發議論; 然后驚喜于“白云”與“陰岡”相映,“丹葩”共“陽林”齊輝,泉清石潔,小魚自在,也是指點評論;之后自責自笑,更屬議論; 最后是夾敘夾議發感慨。通首貫徹議論。第三是概括。詩歌形式要求內容必須加以藝術概括。詩人的確做到以精煉的語言,構成藝術形象,表現概括內容。正因如此,第二節山水描寫,其實是高度概括的景觀,并不具體;第三節寫體會覺悟,其實兼用比興,概括對比世俗遭遇,富有感慨??偲饋砜矗@首山水詩,實質是歌詠隱逸清高之作,具有魏、晉山水詩的時代特征。魏、晉以前,山水對隱士主要是與世俗隔絕的地理條件,并不作為精神寄托對象; 東晉、南朝,山水已經成為隱逸清德的標榜,因而進一步成為具體欣賞對象,并不單純是清高精神的體現。恰在西晉,出于對門閥士族統治的反抗,山水從避世處所變為消極對抗的手段,成為清高情操的寄托,因而對山水充滿熱情,借題發揮,而表現出詩人的個性,具有高于世俗的氣概。正如《招隱》第二首所說:“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痹娙穗[逸山林,既不象柳下惠那樣降志辱身,也不是伯夷、叔齊那樣求仁得仁,而是因為自己的志趣和習尚,因為自己認為這是一條逍遙自在的道路,比世俗高尚。
上一篇:歐陽修《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陳與義《早行》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