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
幕府高臨碣石開,薊門丹旐重徘徊。
沙場入夜多風雨,人見親提鐵騎來。
李攀龍《挽王中丞》詩共兩者,如果說前一首主要宣泄對忠良被害的耿耿不平之氣的話,那么這后一首,則著重在抒寫王忬盡忠報國的勇猛與無畏。
詩歌以寫景領起全篇,并首兩句,寫在王忬曾擔任過薊遼總督的治所故地,那一片悲涼、肅穆的景象。“碣石”,山名,其地今在何處,說法不一。或謂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或謂在臨榆縣東海中,據《漢書·地理志》言,約在今河北東亭附近。王忬曾在此一帶薊遼,故特予表出,以概其余。下面的“薊門”也是如此,薊門即薊丘,在今北京附近。“高臨”是寫幕府的氣勢,令人想及王忬生前治軍之森嚴。在這故人留有足跡的地方,將士們感念當日在他指揮下出生入死的情景,其悲痛之情切,思念之情深,從那在冽風中飄擺的面面銘旗中很可以看出。“丹旐”是一種靈柩前面銘旗。接著兩句仍以將士為抒寫主體,寫他們在長河日落,沙場為一片黑暗所籠罩的沉寂中,在晚來風急,大雨滂沱的蒼涼暮色里,更加懷念逝去的故人。說是曾有人,在這沉寂和蒼涼中夢見他又披掛整齊,執戟馬上,親自督率鐵騎,突入敵陣。在這種虛設之辭中,作者投入了深切的感情,他那支飽蘸感情的筆,寫出了王忬人雖死而英靈不泯的精神、氣概,讀來令人氣壯神旺,千載之下,猶能生景慕仰佩之情。
絕句受體制限制,難鋪敘實事,渲染場面,這就對作者駕馭題材,擇取與提煉詩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唯有精思妙用,將無限深意濃存在一首詩二十或二十八字中,才能收到言簡意賅、詞約旨豐的效果。作者此詩,不鋪敘實事,而能將王忬的忠勇以及人們對其深切的懷念寫得如此出色,“初甚練而若出自然”(陳子龍《明詩選》),不能不令人佩服。
上一篇:陸娟《代父送人之新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周在《閨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