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楚辭》·卜居
屈原既放, 三年不得復(fù)見。竭知盡忠【1】, 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 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2】:“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3】:“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4】,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茆, 以力耕乎?將游大人, 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 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 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 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5】,喔咿嚅唲【6】,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7】,如脂如韋【8】,以絜楹乎【9】?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讒人高張, 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注釋】
【1】知: 同“智”。
【2】太卜: 卜官,掌管占卜的官。鄭詹尹,人名。
【3】策:占卜用的蓍草。龜:占卜用的龜甲。
【4】悃悃款款:忠誠懇切的樣子。
【5】哫訾:阿諛奉承。栗斯:獻(xiàn)媚的樣子。
【6】喔咿嚅唲:強(qiáng)顏歡笑的樣子。
【7】突梯滑稽:圓滑的樣子。以上這幾組詞匯大概都是楚地方言。
【8】脂:脂肪。韋:皮革。
【9】絜楹;諂媚。
【賞析】
《卜居》選自《楚辭》,舊題為屈原所作,但也有人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大詩人屈原為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努力奮斗,不幸為黑暗勢力,奸佞小人讒害,被楚王疏遠(yuǎn),最終放逐,屈原內(nèi)心憂憤萬分,亦十分矛盾。這篇文章寫屈原借問卜于太卜鄭詹尹,剖白內(nèi)心的矛盾之情,抒發(fā)自身對社會黑暗現(xiàn)實的憤慨,和自己美好理想難以實現(xiàn),自身高潔的品質(zhì)不被理解的悲哀,并表明自己堅持理想,我行我素,保持忠直廉正的品質(zhì)的決心。文章將滿腔的憂憤之情,一泄無遺,文辭壯美,頓挫有致,無論是否為屈原所作,都可稱得上是一篇散文杰作。
這篇文章分為三段,第一段寫屈原向太卜鄭詹尹問卜,以求解脫精神上沉重的負(fù)擔(dān)。開頭“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簡潔精練地點明屈原當(dāng)時難堪的處境, 自身被放逐,多年不能回到朝中,不能與君王相見,身處江湖而心系廊廟,這對追求理想積極入世的詩人屈原來說,無疑是極其痛苦的。開篇這一句就預(yù)示著這一篇文章憤懣激越,深沉抑郁的基調(diào)。緊接著“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進(jìn)一步寫自身遭遇的不幸,交代他滿懷幽憤的根源。“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精神沉重、心煩意亂的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道出了問卜決疑的根由。然后寫屈原見太卜鄭詹尹問卜,所卜之事,就是題目所言“卜居”,這個居字,不是居處之居,而是處世的意思,是因不知如何處世才好,故而問卜。而鄭詹尹準(zhǔn)備為屈原占卜,這里寫鄭氏肯卜,為后文寫其悔卜伏筆。
第二段是文章的主要段落,這段作者借對不知應(yīng)該忠直正派地處世還是應(yīng)該奸邪諂佞地處世的疑問,批判丑惡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及齷齪的世俗,表明自身高潔的品質(zhì),宏偉的志向,抒發(fā)無限的憤激感慨之情。這段作者首先就如何處世,提出八對截然對立的處世態(tài)度,作為疑問,表示希望找出最佳的選擇,其實是作者將自己過去一直堅持的處世原則,同世俗小人的處世態(tài)度揭示出來,表現(xiàn)自己的取棄。這八對疑問,前四對是用實寫的方法擺出來,表示自己要像過去那樣忠直誠懇,直言極諫,高潔超逸,保全自己自然本真的天性,還是像世俗那樣投機(jī)鉆營,巴結(jié)權(quán)貴,向鄭袖之類的婦人獻(xiàn)媚,茍且偷生地度過一生。實際上在這實寫中,作者選擇的傾向已包蘊其中了。后四對疑問是用比喻的手法寫的,作者用千里之駒、騏驥、黃鵠比喻正直廉潔,志向遠(yuǎn)大的人生,以脂、韋、水中之鳧、駑馬、雞鶩比喻圓滑的、目光短淺世俗猥瑣的處世態(tài)度。這里通過鮮明形象的對比,作者取舍的傾向更是不言而喻。不僅如此,在這八對疑問中,作者用了大量修飾性形容詞,如悃悃款款、超然、昂昂,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突梯滑稽、泛泛等等,這些詞語和一些具體形象都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不僅有繪形繪色的作用,而且使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更為明確,使作者的愛憎更能感染人。文章在提出八對疑問之后,接著,以“此熟吉孰兇,何去何從”發(fā)問,請求以卜決疑,其實已經(jīng)根本不需要決疑了,作者選擇的人生是一貫的, 是無疑義的。這不過是為下面作者發(fā)對社會黑暗的感慨的過渡。文章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對黑暗的現(xiàn)實進(jìn)行抨擊, 一針見血地指出“世溷濁而不清”, 批判社會上是非顛倒, 黑白混淆,“蟬翼為重, 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夸張的比喻,生動的形象, 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然后明確說明社會黑暗的根源就是“讒人高張, 賢士無名”, 這也道出了屈原自身悲慘遭遇的社會根源。最后用“吁嗟默默兮, 誰知吾之廉貞?”將滿腔悲哀憤怨之情, 從這激越的反詰語氣中宣泄出來, 強(qiáng)烈地感染著讀者。這一段表面好像在問卜, 其實是在明確表示自身正直不阿的人生態(tài)度, 抨擊社會黑暗, 抒寫胸中憤怨之情。
對于屈原如此問卜,太卜鄭詹尹不肯也沒有必要再為其占卜了。第三段寫鄭詹尹謝絕為屈原占卜。這段先寫鄭詹尹聽了屈原的問卜之后, 婉言謝絕, 其實他心中也清楚了屈原的生活態(tài)度是不會改變的, 占卜毫無意義, 而托辭“神有所不通”來謝絕。接著以“用君之心, 行君之意”替屈原說出所要表達(dá)的意旨, 實際上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主旨。最后以“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婉謝屈原問卜之舉, 同時也呼應(yīng)了開篇, 開篇以太卜答應(yīng)占卜開始, 結(jié)尾以謝絕占卜告終, 使文章文脈富于變化, 卻又不離宗旨。另外, 最后一句本應(yīng)接在“神有所不通”后, 現(xiàn)在卻在其中插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既能在篇末點明文章主旨, 又不影響結(jié)尾處照應(yīng)開篇, 可謂匠心獨具。
這篇文章, 文采斐然, 鋪排夸張, 卻不顯平板, 如文章中所提出八對疑問, 表達(dá)的意思貫一, 卻沒有絲毫重復(fù)之嫌。文章的感情色彩強(qiáng)烈, 體現(xiàn)出屈原那大詩人的特有氣質(zhì), 這一點在本不帶多少感情色彩的語言句式中也能得到體現(xiàn), 如文中反復(fù)用“寧……, 將……”的選擇句式, 它所表達(dá)的選擇傾向和感情色彩在文章中亦明顯不過。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前赤壁賦》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屈原·卜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