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地區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江漢平原腹地。既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之一,又是馳譽千載的歷史重鎮。全區轄石首、洪湖、天門、潛江、仙桃、鐘祥等6市和江陵、松滋、公安、監利、京山等5縣。面積29038平方公里。近1100萬人口。荊州城是荊州地區行政公署和江陵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又稱江陵。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17℃。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
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水庫530座。
礦產資源豐富。有石油、巖鹽、煤炭、硫鐵礦、重晶石、石英石等五十多種礦產資源。尤其是巖鹽,儲量達5600至7900億噸。
荊州歷史悠久,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都是指同一地區的古地名。楚和荊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說文解字》載:“楚,叢木,一名荊也。”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名,先是稱荊,后來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范圍之內。周朝封楚國的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荊州正式成為設官定制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則從漢武帝始。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荊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冶煉技術、鍛鑄鐵技術、絲織繡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和美術樂舞,也都登上世界歷史文化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跡73處,大型古墓八百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墓葬。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魏、蜀、吳三國的眾多政治家、軍事家圍繞荊州斗智斗勇,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和遺蹤。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
荊州古往今來人才輩出,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四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曾在這里任職20余年。唐代“茶圣”陸羽、明朝“宰相之杰”張居正,“公安派”和“竟陵派”文學才子,當代著名作家聶紺弩、曹禺、鄒荻帆、歐陽山等大批文學家都是荊州人。
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基地之一。農業總產值居湖北省之首。糧食和棉花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4和1/2以上。油料、禽蛋、麻類產品的產量分別占湖北省的1/4、1/3和4/5以上。商品綜合指數居全國地市之首。
工業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以輕紡、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材等“三輕三重”為支柱的地方工業體系。
水陸交通發達,有干支公路1569條,通車里程12564公里。二○七、三一八國道和宜黃公路貫穿全境。焦枝、荊沙鐵路穿越境內。長江流經483公里,以長江漢水為主航道的水運四季通航。
上一篇:描寫《蘇州市》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荊門市》的詩詞與文章